
張緒培簡介
國家督學,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教育部課程改革專家工作委員會副主任,浙江省教育學會會長,浙江省教育廳原副廳長。
本文為張緒培在第十七屆中國國際教育年會“中學校長國際論壇”上發表的題為《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主旨報告,中國網教育頻道編輯整理。
【一】教育要解決兩個“誤讀”
我們現在教育的問題出在哪里呢?在我看來,問題出在我們現在對這兩個詞普遍存在著誤讀,一個是“公平”,一個是“質量”,要培養創新創業人才首先要解決這兩個誤讀的問題。
對公平,我們誤讀成什么呢?要把不一樣的人培養成一個樣,公平嗎?我覺得這是我們教育里面存在的最大的問題。
人是不一樣的,所以培養不成一樣的人,社會對人才的需要是不一樣的,沒有必要把人培養成一個樣。
過去精英主義的教育,只有很小一部分人讀書,你要培養一樣的還有可能,現在是普及的教育,根本就沒有這個可能,更沒有這個必要。
而對質量的誤讀則體現在:我們往往把質量等同于分數,一講到提高質量就是提高分數,什么分數?考試的分數。
所以很多學校,很多老師,很多家長,甚至于很多領導,他們對教育盯著的不是這個人到底怎么樣,培養得怎么樣,他們盯著的是分數怎么樣,所以我們很大的力量是花在育分而不是育人上。
什么叫教育質量?這就需要我們對教育是干什么的進行一個嚴肅的思考。
創新人才不是可以培養的
首先來談談公平。什么叫公平呢?我認為公平要解決三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要解決有教無類,就是解決機會公平的問題。教育部這幾年的力度很大,一直在抓這個問題。比如說義務教育均衡線的評估,比如各個地方搞的教育集團化、教育共同體,再比如城鄉教師之間的交流等等,這些工作的指向是公平,主要是機會公平,保證每一個孩子有基本相同的受教育的機會。
公平要解決的第二個問題是因材施教,是幫助教育過程的公平。人不一樣,應該因材施教,現在教育部花很大的力氣在往兩個方向著力。一個方向就是提倡學校的多樣化,學校應該辦適合學生的學校。
你自己需要的學生特征決定了這所學校應該怎么辦?,F在我們可能最大的問題就是千校一面,我們喜歡東施效顰,人家怎么開我們就怎么開,所以真正的以人為本是多樣化。
還有一個角度是讓課程更有彈性,讓孩子能有所選擇。課程能選擇是保證因材施教的重要手段。
還有第三個措施,在我們國家比較困難,就是小班化。浙江省十三五規劃里面提出了這個任務,但我們的小班跟西方的小班還是有很大差異。但比現在的班肯定要小下來,不能再大起來。今后的方向是要定制,這個實際上就是一個個性化教育的問題。
第三還要解決什么問題呢?是人盡其才的問題,它是保證結果的公平。很多人講,人盡其才是社會的問題,不是我們教育的問題。
人盡其才跟社會的進步是緊密聯在一起的??梢院苄老驳乜吹?,十八大以后我們已經在大踏步往前走。4個月前,我們廳里告訴我,老張,下個月的工資你不到廳里拿了,到社會統一的養老保險機構去拿,這是一個巨大的進步。
為什么把人事部和勞動部合并,就是要建立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障體系,就是不管你的身份如何,社會保障的原則是一樣的,當然需要過程和時間。這跟教育什么關系呢?教育在人盡其才上面有一個重大的任務,就是讓每一個孩子知道,他是什么才。
很多人大學畢業了都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喜歡干什么,適合干什么。因此我們講,啟蒙應該是教育的重要任務,孩子一旦知道了自己想干什么,喜歡干什么,能干什么,他才可能把外壓式的學習動力轉化為內升式的學習動力。他才可能有持續學習的興趣,才會有持續學習的激情。
一個人只有找到了這個,他才可能有幸福的人生。一個人干的事情跟他的想干的一致,他才會迸發出強烈的創新意識。
對于公平,我們應該全面理解,只有這樣才能夠培養多樣化的人才,才能使人人成才。只有人人成才,才有創新性的人才跳出來。
創新人才不是可以培養的,他是在社會化成長的土壤里面蹦出來的。創新創業人才應該是作為我們教育者堅定的信念,我們為不同的孩子創設不同的土壤讓他茁壯成長。
我們的力量在育分而不是育人上
談談關于教育質量。我退休以后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教育到底是干什么的?教育干兩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促進人的發展,受教育就是讓人發展得好一點,發展得健康一點,發展得快一點。
關于人的發展有很多理論,我覺得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理論最簡潔也最深刻。馬克思在人的發展前面加了三個定義:自由的、充分的、全面的。
從教育的角度來講,一個孩子只有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方向,他的發展才有可能是充分的。一個孩子只有把學習由父母監督變成自己想要,他的發展才可能是充分的。
馬克思講的“全面”不是每門課都考一百分,他認為體腦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我們很多家長從小讓孩子彈鋼琴,并不是讓他成為鋼琴的演奏家,10個手指的運動對于大腦的發展是有促進作用的。
馬克思認為腦體不能偏廢,要一起促進,他更不愿意把從事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作為階級劃分的依據。馬克思指出勞動人民知識化,知識分子勞動化。
馬克思的“全面”還包括什么呢?理論和實踐不能偏廢,學與做不能偏廢?;仡櫸覀兘逃木唧w實踐可以發現,這個恰恰是教育里面需要引起充分重視的問題。
教育要讓孩子完成社會化
教育要做的第二件事情是完成人的社會化。從這個角度講,不管信息社會怎么發展,獲取知識的渠道多么便捷,學校這種形態不會消亡,因為人的成長離不開人的社會化,把一個孩子關在家里面,在計算機面前很難實現社會化。
人又是社會性動物,一刻都離不開同伴,所以我說對人最大的懲罰是關禁閉。
大家可能關注到我們教育法,教育法剛剛在全國人大修訂稿通過,進行了一次修訂,我仔細看了看,這個修訂稿里面的修訂內容最主要是對教育方針進行了修訂。
教育方針里面加了一句話,叫做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
教育要讓孩子完成社會化,要讓孩子適應社會、融入社會,能動地去改造社會,推動社會的進步。
我們應該讓孩子做一個健康的人,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這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健康的定義,健康不僅僅是身體,還有心理和社會適應。
要讓孩子做一個有教養的人,有好的習慣,有禮儀,同伴之間和諧相處,還要有現代文明。這個現代文明主要指的是城市文明。我們是一個農業社會,城市正在急劇的膨脹中,中國是典型的農業社會,80%多的農村戶口,因此現代文明需要強化。
做一個有德行的人。德行的核心是兩個,一個是向善和愛心,從小教孩子要有同情心,要學會傾聽、理解、幫助、合作。
人跟動物的根本差異,人除了有血緣之外還有博愛、大愛。德行第二個核心是責任,從小要教會孩子對自己負責,對他人負責,對集體負責,從而對國家對民族,對我們的地球負責,要有擔當。
我們還要讓孩子做有理想的人。這個理想首先要有信念,有積極向上的人生信念,還要有堅定的政治信念。那就是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的復興。
這個理想不是空泛的理想,而是應該根據自己的興趣、興向、志向,結合社會的需要,去找到自己的方向,也就是人生規劃。不是空泛的,是腳踏實地的。
健康的人是基礎,有教養的人是外現,是一個人的人品外現。有德行的人是核心,德的核心,有理想的人是動力,缺一不可。
所以我想我們首先從解決兩個誤讀開始,來培養創新性創業性人才,如果我們還是堅持兩個誤讀,我相信不會有創新創業人才。
【二】從課程改革切入
大家知道,我們國家大概是10年進行一次課程改革,最近這次是2003年,高中的課程改革有很多閃光點。
它的精髓是兩個:第一個是提出了共同基礎上差異發展的課程理念,第一次以教育部這么高的行政機構提出來差異發展的問題。于是,2003課改的設計就有了選擇,有了必修、選修,有了國家課程、校本課程,有了一綱多本。
由于各方面原因大家知道落實得不好,最后成了高考考什么就教什么,但是理念是對的。只有讓孩子朝著適合他的方向發展,才會充分,才會成才。
我們的教育原則大概就是兩個,一個是教孩子學得會的,一個是教孩子適合的。適合的東西你讓他學得再多他也樂意,也不覺得是負擔。
課程改革強調了實踐的重要性
2003年課改的精髓是把三個領域納入了必修,藝術、技術和社會實踐,強調了實踐的重要性,強調了藝術、技術在人的成長當中的作用。
因此就有了現在很多學校大量的改革,這個改革里面可能專門有人來講STEAM教育和創客教育,講教育研究性學習,就是因為我們把這三個領域納入了。
STEAM教育和創客教育的核心是什么?就是讓孩子比較早地接觸到工程的理念、技術的理念、設計的理念。比較早地接觸社會實踐、社會實際,這個對推動孩子的創新創業一定是有巨大的推動作用。
大家知道,國外現在的課程改革很多工程的理念、技術的理念、工藝的理念、設計的理念滲透到了我們各門學科當中。我覺得這三個領域進入高中的必修領域是03課改特別精彩的地方。
課程改革讓教書真正變成育人
從2013年開始,教育部又在組織新一輪的課程改革,這一輪課程改革的背景很簡單。
第一,03的課改已經10年了,情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第二,我們要落實十八大中央提出的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我理解的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和教育工作會議提出來的以人為本,落實素質教育完全是一致的。在這樣的背景下,教育部經過認真的調研,制定了一個重要文件,題目就叫做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立德樹人怎么去落實呢?通過課程改革。我覺得這是對教育本質的一次認識上的升華。他試圖完成教育由單純的知識傳授,真正轉移到立德樹人,把教育的注意力由單純的知識傳授向立德樹人去轉移。讓我們的教書真正變成育人。
核心素養是素質的外現
很多人認為所謂素質教育是外加的,我搞一點活動,搞一點蹦蹦跳跳的事就是素質教育,教育部的文件清晰地告訴我們,素質教育在哪里?就是在課程里,素質教育在哪里?就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就在一節一節課里面,一次一次活動中,彌漫在學校的文化中,所以我覺得這是對素質教育重大的認識上的升華。
大家也知道,文件第一次出現了“中國素質教育”這個詞,“核心素養”這個詞。核心素養外語直接翻譯過來是勝任力,勝不勝任?或者叫做核心能力,主要的指向是能力。
我們的中國的核心素養可能跟國際上的勝任力還是有差異的。我們包括勝任力的含義,除了能力之外還包括品格。所以我們的核心素養指的是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核心素養與素質是什么關系呢?我認為不要把事情搞得越來越多,我理解所謂的核心素養是素質的外現,我們一直在講素質教育,我認為所謂的核心素養是素質的外現,可以用文字來表達的那部分。
從另外一個角度講,我們的素養指的是素質當中通過后天得到的那部分,因為人的素質很多是遺傳的。所謂素養是指非遺傳的部分,就是可以通過習得的,后天的教育,通過教育可以得到的那部分。這樣的話,我們就不要把素養和素質分家,我是這樣理解的。
關于中國的核心素養,2013年的時候有一個課題組,教育部委托北師大林崇德教授的課題組一直在研究這個問題,最近新聞已經發布了,林教授把中國學生的發展核心素養分成三個方面,六個核心素養。網上都有,我這里就不多說了。
這次課程改革的指向是核心素養,就是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孩子獲得核心素養,提高核心素養,形成核心素養。因此在搞課程標準時,第一步我們要求各門學科首先找到自己學科的核心素養。
什么叫學科核心素養呢?就是你這一門學科對核心素養的貢獻是什么,核心素養不是空中樓閣,他靠課程的教學、通過學習的過程獲得的。每門學科你們分別的貢獻是什么?把這個事情先理清楚。
從另外一個角度講,每門學科要考慮的是什么?我這門學科除了知識外,讓孩子能打下終身烙印的是什么?學科知識忘了,但是他學過這門學科和沒有學過不一樣的地方在哪里?愛因斯坦講過:知識全忘記了,剩下的是素質。
從這兩個角度出發尋找核心素養,這個任務現在基本完成。因此,今后的課程標準可能是由這幾部分組成。首先是學科核心素養,接下來是內容標準,再接下來還有一個質量標準。有的學科分五界,有的學科分三級。
【三】從課程改革切入從改變教學切入
再就是教學建議,要讓孩子通過一門學科獲得素養,那種教學跟以前只關注知識傳授的教學是有差異的。這次課程改革我們進一步擴大課程的彈性,讓孩子有更多選擇的余地。我想這個課程方案的設計思想跟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是完全一致的。
解決“教學主體”的問題
從改革教學入手,首先要解決是教學主體的問題,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中國的教學比較注重老師講,學生聽。陶行知先生從美國師從杜威,他說,中國的學校不叫學校,中國的學校要改名叫教校。
中國都是教書先生,我們是滿堂灌,我們講,學生聽,學校是教人學習的地方,我們是聽書的地方,所以這是我們中國教育一個很長的傳統。
我想,教學主體的問題不解決,創新性創業性人才是出不來的,我們一定要把我們的教學目標由聽懂變成會,由會變成會學。
我現在也不大贊成有些地方,有些學校做的那種千篇一律的模式。課程是豐富多彩的,教師是性格豐富的,怎么就可以納入到千篇一律的模式里面去呢。
第二,我最反對的是,有一些地方把學習時間實無限延長。你把你課堂的時間無限延長,這實際上增加了學生極大的負擔。
讓課堂發生“學習”
我聽了很多課,我發現很多課堂里面學習都沒有發生。我們太多讓孩子記住的課,記住這一類題目是這樣做的,那一類題目那樣做的,我們更多的教育是教孩子雕蟲小技。
我們必須要讓課堂里面發生學習,少一些記住的這樣的教學,多一些理解、發現、頓悟、重構的教學。
教學只有少一些記住,多一些理解、發現、頓悟、重構,才會讓孩子找到學習的樂趣。孩子現在為什么不愿意學習,是因為學習太乏味了,什么東西都是老師輕易告訴他,讓他記住的。
摒棄題海,重回學科
摒棄題海、重回學科,要讓老師的注意力從題海里面回來,真正地回歸學科,去研究學科的大概念、學科的結構,研究這門學科跟其他學科的關系,跨學科。
題海戰術實際上是將孩子越教越笨的一種方法,是把孩子的思維成績往下拉,把很高思維成績的問題下降到實踐、記住上。
有的校長唱出的口號是讓孩子看到題目就會做,一做就做對,那就是條件反射。題海戰術害人不淺,這種辦法只對臨時的考試有用,考過孩子的腦子里什么都沒有留下。
這次課程改革的專家組里請了一些老教師,其中有一位姓馬的小學數學老師,他跟專家們對話,建國以后的幾次課程改革,數學概念最多的一次是179個。
馬老師就問,小學需要那么多概念嗎?他說他一輩子書教下來,數學教學36個概念足夠了。接下來他的問題就是,36個概念需要6年時間嗎?他教數學從來只用4年,一二年級讀完,數學課不要了。
我們的老師如果真的能對自己的學科有這樣深刻的認識,學生就要少吃很多苦頭,我們培養出來的孩子就有創新、創業的能力。
現在我們很多老師是糊里糊涂在教書,教了一輩子數學不知道數學為何物,書上有的他就去上。很多老師只會把書教厚,不會把書教薄,而且是越教越厚,薄不下來,所以我想,我們一定要引導教師回歸學科,重歸學科。
回歸生活,回歸社會
我們的教學要回歸生活,回歸社會,讓孩子善于提出問題,提出什么問題?生活中的問題,社會中的問題,現實的問題。
教學里面要創設更多真實情景,在教學中,要讓孩子去完成真實的任務。只有教學跟孩子的生活,跟他的周邊緊密的結合起來,緊密的聯系起來,他才會形成學科素養。
我到美國翻了一下分子運動論,美國的高中物理的學科6個學分,是有5套教材選擇的,最淺的教材不要求公式,不要求計算。
比如說講分子運動論,從哪里講?從媽媽做的咖喱牛肉開始,孩子回家還沒有到家呢,媽媽在做咖喱牛肉,他怎么就知道呢?說明咖喱的分子進入了他的鼻子,牛肉的分子進入了他的鼻子,他就判斷這是咖喱牛肉。冷的時候為什么聞不到,分子運動跟冷熱有關。
我們中國的教材是很嚴肅的,我們把大學教材搬過來,從顯微鏡下開始,很多人不會把我們習以為常的現象和物理聯系在一起。所以我想,必須要回歸生活、回歸社會。
當然,我們更需要的是深度學習,大家回憶一下,教學目標從雙基到三維,要完成這個轉變必須要引導深度學習,我們要讓孩子更多關注知識后面的東西。
當然,教學還有一個評價的問題,我們要更多的關心基于核心素養的評價,如何去評價孩子的核心素養?這是一個全新的工作。能力、品格怎么評價?
可能今后我們會有更多開放的題,現在我們的孩子知道,一個題已知的5個條件都用上才對,今后5個已知的條件只有兩個是有用的。怎么去評價,這是個大問題。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是如何把信息技術用到教學里面,我們現在花了很多錢,但我們關注的方向有問題,我們只關心一個展示的方式,就是關心一塊黑板。
我們折騰黑板幾十年把黑的變成白的了,但教育沒有發生改革,學習沒有發生改革,我建議將信息技術運用到教學中,大家是不是朝這兩個方向再去關注一下。
一個是如何讓個別化教育成為可能,用信息技術完全有可能,個性化、定制化,真人一對一的成本太高,看看計算機能不能幫你。
第二,如何將計算機里的交互平臺用起來,信息技術的這個交互平臺潛力巨大,不管用到哪一個領域都產生了翻天覆地的革命,信息技術用到教育上,我覺得至今沒有發生革命性的變化,需要我們去研究。
【四】從課程改革切入從系統培養切入
我們的教育必須要加強實踐環節,現在已有的這些形式我們把它用好,還可以開辟新的途徑??傊?,實踐環節是我們很缺少的一個環節。
不能老讓孩子坐著,現在家長最喜歡孩子的姿勢就是坐著,寫作業,人是需要張弛有度的,需要左右半腦交替使用的,所以增加實踐環節不會降低教育質量,只會提高教育質量。讀萬卷書必須要行萬里路,促進孩子社會化,我想也是很重要的一個方向。
要讓孩子悅納自己
要讓每一個孩子約納自己,加德納的多元智能認為,人跟人的不一樣不是聰敏和笨,主要是學習能力上的差異,他適合哪一類的思維。所以要讓孩子發現自己,讀懂自己,悅納自己。
要學會合作,我覺得學會傾聽是現代人素質創新創業里面的重要環節?,F在的孩子們急于表達自己的觀點,他不善于傾聽。中國人的辯論很奇怪,就是兩個人各辨各的。當然還要有擔當,這些品格是創業創新不可或缺的。
家長要尊重孩子的想法
加強三教統籌,引導家庭教育;引領社會輿論;挖掘社會資源。
現在家庭教育的問題是最大的,我們都是獨生子女,每個家庭都希望孩子有出息,過去5個孩子自己就排隊了,老一讀個中專就可以了,老二聰明就讀大學,現在家里就一個孩子,所以對孩子的要求太苛刻。
家長應該做四件事情,親子溝通、習慣養成、德行生成、幫助孩子完成人生規劃。另外家長必須尊重孩子的想法,讓孩子自己去決定自己的事情,當然可以引導,但要讓孩子有表達自己意見的機會。
教育不要急功近利
除了挖掘社會資源以外,我們的教育要引領社會輿論,我們這幾年教育引領社會輿論不夠。我們要把育人標準告訴社會、反復宣傳。
我在浙江一直呼吁這件事情,各階段做好自己的事,不要去超越,中國因為落后的時間太長了,我們太急,幼兒園想干小學的事,小學想干中學的事,中學想干大學的事,不要這樣。教育不要急功近利,不要超越,不要跨越。
再一個很重要的,給孩子留下時間和空間,寬松一定出人才。杭州一所很好的小學,把他們的校友調查了一遍,發現一百多年的辦學史,比較出色的人大概都是在班里第十名的人,他們總結出來一個“第十名現象”。
就是要給孩子多一點空間和時間,第一名、第二名老師盯得很緊、家長也盯得很緊,后面這一塊,老師盯得緊、家長也盯得很緊,而第十名盯得比較松,不太重視他們,反而越忽視發展得越好。
最后,我覺得要培養創新創業人才,必須要創立民族寬容的學校文化,一個專制學校不可能出人才,學校的文化應該是民主的、寬容的,容錯,容忍學生試錯,容忍學生犯錯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