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神舟十一號”裁人飛船的發射升空,對于中國人,又是一次超越自我,又是一次夢想的實現!在這一個又一個的航天夢背后,大家可曾注意過這樣一支團隊:東華大學航天員服裝研發設計團隊,這支團隊的主要任務就是:為航天員做衣服!
“制作一件普通成衣往往需要經歷調研、企劃、造型設計、原輔料采集與結構設計、工藝開發與樣衣試制等十多個環節數十道工序,而在復雜的太空環境,航天員服裝對于功能和品質的要求會更高,專用服裝的研發設計幾乎要跨越整個紡織、服裝、產品設計、材料等多個學科和全產業鏈”,據東華大學航天員服裝研發設計團隊負責人、服裝學院院長李俊教授介紹,高校承擔這樣的復雜任務有著獨有的優勢,尤其是東華大學,依托紡織、服裝、藝術設計、材料等特色優勢學科,以及堅實的校企合作基礎,組建了一支集合自然科學與人文藝術、工程技術與創意設計領域的跨學科航天員服裝研發設計團隊。
全系列航天服及配飾的款式、顏色、圖案、質地等不僅彼此之間要相互匹配,還要與艙室環境相融,在體現中國特色文化元素和時代特征的同時,體現航天員群體的職業特點和精神風貌。各具功能的不同類型服裝,有的能夠幫助航天員在長時間太空飛行中起到對抗失重導致的肌肉萎縮,有的還能呵護航天員調節他們的情緒和心情,同時還要考慮艙內光線環境下進行攝影、攝像和圖像傳輸后的顯示效果,可謂是“一樣菜必須滿足百家胃”。

東華大學地處上海,是教育部直屬、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的全國重點大學,入選“111計劃”、“2011計劃”、“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中非高校20+20合作計劃”、“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是高水平行業特色大學優質資源共享聯盟成員高校,是中國首批具有博士、碩士、學士三級學位授予權的大學之一,設有“研究生院”。
學校創建于1951年,時名華東紡織工學院,1985年更名為中國紡織大學,1999年更名為東華大學。半個多世紀以來,學校已發展成為工、理、管、文、藝等學科協調發展的教育部直屬高校,并與世界100多所知名高等院校、研究機構及企業建立合作關系。
東華大學從建校伊始,就帶著解決老百姓“穿衣難”國計民生難題的任務,就肩負著紡織強國的使命,在老院長、我國纖維高分子學科奠基人錢寶鈞先生等一批愛國知識分子努力下,籌建完成了我國第一個化纖專業,直接助推實現國家化纖產業化,緩解我國傳統紡織工業原料匱乏、“糧棉爭地”矛盾,終結“布票時代”,解決了老百姓“穿衣難”這個國計民生難題。
國家戰略需求隨著時代變遷而不斷變化轉移,東華大學服務國家戰略的家國情懷始終未變,20世紀70年代,學校就開始關注高性能纖維對國家戰略項目的重要作用,為碳纖維、芳綸、高強高模聚乙烯、聚酰亞胺等多種高性能纖維的研發奠定基礎。據航天員專用服裝系列化設計項目技術總指導、中國工程院院士、東華大學俞建勇教授介紹,“從90年代,我國正式宣布開啟載人航天工程伊始,24年間東華大學先后完成航天級高純粘膠基碳纖維、艙內外航天服暖體假人研制、航天員尿收集裝置研制、半剛性太陽能電池帆板玻纖網格基板、中國航天員專用服裝系列化設計等十余項科研成果,成功應用于國家頭號戰略武器研發、神舟系列載人航天工程及‘天宮一號’、‘天宮二號’工程中”。
如今,東華大學快速響應創新科研平臺,組建成立由著名科學家領銜的先進低維材料中心和國際時尚科創中心,促進東華大學多學科跨越式發展,將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有機融合,建設多學科高端人才孵化器。東華大學校長蔣昌俊表示,“目前國家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國防科技全面提升,特別在空間技術、應用等科學領域實現快速發展,作為教育部重點院校,東華大學依托紡織、材料、服裝等特色優勢學科,承擔國家重大航空航天任務,這是高校勇于對接國家戰略特需和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責任擔當,是大學不可或缺的家國情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