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聽到過這樣一個說法:中國孩子在課堂,如果遇到不會的問題,他會認為“老師一樣的教法,別人會,他不會,那一定是他沒做好”,常常不敢發言,怕被恥笑。
西方孩子,就會更敢于直接表達。為什么?他認為老師沒有教會他是老師的責任,他會舉手并且大聲發問:“老師這道題我不會。”
這個問題看似平常,實則重要。重要在這樣一種心態,這樣一種做事習慣,會成為中國孩子成長道路上的絆腳石。當然這種現象的發生,與孩子從小的家庭教育有關。孩子的錯,都是大人的錯。
◆ ◆ ◆
“代言",孩子會“懶得”表達
《先知》·紀伯倫中有一句話:你們可以庇護孩子的身體,但不能禁錮他們的靈魂。孩子的靈魂棲息于明日之屋,那是你們在夢中也無法造訪之境。
父母總是希望孩子能按照他們的希望,長成一個“好孩子”。但家長的希望,卻總是讓孩子感到深深失望。

“桃桃,放學了”,出門碰見我們鄰居接女兒放學回家。
“你這孩子,阿姨和你打招呼呢,你怎么不吱聲啊”,桃桃媽媽沒等女兒開口,就先聲奪人了。
“阿姨好”,桃桃小聲回應到,有點害怕。
哎,這位媽媽替孩子背著包,替孩子說著話,孩子原本內向的性格,會越來越放不開。時間長了,表達會變成她害怕的一件事,更不愿去主動表達,她害怕自己會說錯話,被別人恥笑。從此,表達這件事,就被羞羞的放棄了。
◆ ◆ ◆
太累,孩子會“無力”表達
父母都害怕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卻往往讓孩子“累死”在了終點。
小編就認識這樣一位女孩,七歲了,她非常優秀,模樣也長得人見人愛,但她卻被媽媽害慘了。

在她四歲的時候,她媽媽送她去學鋼琴。在這之前,孩子已經學了一年的英語和畫畫。學習鋼琴,是因為專家建議讓孩子越早學越好,特別是有條件的家庭可以在孩子三、四歲的時候就開始學鋼琴。
但是,不是每個家庭都有一位懂音樂的家人,都有足夠的金錢為孩子找到好的老師,也不是每個孩子都有音樂天賦,都可以成為郎朗,父母的心理預期一開始絕不能太高,更不能去逼迫孩子。
她的媽媽恰好犯了這個錯誤。孩子小小的年紀天天被她逼著練琴,孩子說累,媽媽就說她吃不了苦,不給孩子表達的機會。孩子說練琴沒意思,不想練琴了,媽媽就說她沒毅力,妥協沒用,只會浪費時間。慢慢地,孩子只學會了服從,幾乎不會主動去說什么。即使她多才多藝,但對孩子心理的影響是永遠也彌補不了的。
◆ ◆ ◆
“不懂事”,孩子表達了也無用
有“家長作風”的父母自以為自己做出的任何決定都是對的,能分辨夢與現實,可孩子們卻感覺,搞清哪些是“夢”,哪些是“現實”是最最最無聊的事。

我們經常會聽到老人講,小孩子“不懂事,說話不算數”,“小孩子只有耳朵沒有嘴巴”。以前的家庭教育,大人在講話時是不允許小孩子插嘴的。大人總是希望小孩子大部分是多聽,聽大人的教訓、聽大人的教導,盡量不要表達意見。這種觀念,害苦了中國孩子。
相反,表達力是非常重要的一項能力,在小朋友的表達力訓練上,要從小就開始做起。當你給孩子講完一篇故事后,你可以試著讓孩子自己說說聽到了一個什么樣的故事?她喜歡這篇故事嗎?她喜歡這篇故事的什么等等。時間長了,孩子自然會說話,也愿意表達。

總之,讓孩子學會表達很重要,父母不要再犯錯,不然真把孩子變成了“啞巴”。
今天的內容就跟大家分享到這,希望大家喜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