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是學校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師生共同生活的地方。不過,許多校長和老師不認為教室的設計和裝飾對學生的學業進步有重要作用,而且還覺得最好是干干凈凈的—有助于減少學生注意力的分散,提高學生聽講和學習的效果。
然而,事實果真如此嗎?
英國索爾福德大學建筑環境學院財產與建筑管理教授彼得·巴雷特領銜的一組研究者,在對全英國27所小學153間教室和3776名學生研究后發現,簡單地改變教室的設計和裝飾,就能夠對學生的學業進步有顯著影響。
此前的許多研究已經檢查了教室與學生學業進步的特殊環境因素,比如背景噪音和空氣污染的影響,以及整個學校設計的影響。不過,巴雷特教授等人的研究首次特別檢查了整個教室的設計與學生成功的關系。
巴雷特教授的研究小組從每一間教室的大小和設計,以及像溫度和濕度之類的多種環境因素方面著手,進行了系統研究—讓小學老師填寫關于他們的教室經驗和體驗的問卷,并訪問了許多小學生,讓他們說說自己在教室里的感受。
為了測量學生的表現,巴雷特教授的研究小組收集了學生在閱讀、寫作和數學三門課程上的學業水平。通過比較每個學生一年開始和結束的學業水平變化,他們發現教室環境變量對一名學生進步的作用占到16%。
讓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個研究。根據這項研究,把一個處于“平均”水平的學生從最小效果的教室搬到最大效果的教室,這將讓這名學生的學習水平提高大約1.3個亞水平。而巴雷特教授指出,在通常情況下,一個孩子一年只能有2個亞水平的進步。
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讓教室有效果呢?巴雷特教授的研究小組檢查了三大因素:“刺激”、“個性化”和“自然性”。在這三大因素中,一間教室內的“自然性”的水平—主要是自然光、空氣質量和溫度的水平,大約占到這種顯著影響的一半,而另外兩大因素—“刺激”和“個性化”則大約各占1/4。
基于對七大關鍵方面的分析研究,巴雷特教授的研究小組提出采光和照明、空氣質量、溫度、靈活性、擁有感(把學生的作品貼滿整個教室)、復雜性(讓教室墻壁有20%到50%的地方空著)、顏色等能改善教室環境。其中,采光和光線的影響比其他因素更重要,其次是學生對教室的擁有感,再其次是空氣質量。
巴雷特教授的研究小組指出,盡管這七大因素眾所周知,而且這些很有針對性的改變看上去很簡單,但是它們真的很重要,對學生的學習有很明顯的作用,因此需要引起教師的高度重視。要做好恰當的改變并不簡單,需要教師好好用心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