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中旬,深圳市小學、初中網上預申報工作開始啟動。與往年相比,今年深圳將在部分片區試點運行大學區招生制,試點片區內的學生可選擇申請入讀該片區內的多所小學或初中,深圳希望藉此打破以往由于“學位鎖定”義務教育階段無法擇校的情況,更好地實現義務教育的均衡化目標。
學區如何劃分才更合理
早在2009年,深圳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就發布了《深圳市義務教育就近入學管理辦法》。目前在深圳,絕大部分的公立初中都采用了完全免試、就近入學的方式來招生。
由于實行嚴格的學區劃分,學位和房子被牢牢綁定在一起,一些家長只能對隔條馬路的名校望而興嘆。比如,居住在南山區名家富居的學生,按照現有的學區劃分,無法申請入讀只有5分鐘步行距離的名校實驗學校麒麟部,而是要去步行需要30分鐘才能到達的同樂中學上學。
南山區第二外國語中學曾在歷年的中考升學率上穩居南山區前列,屬于市民心目中的名校,但其學區劃分卻只包括了鄰近的8個樓盤。與之不遠的學府中學學區范 圍卻有72個樓盤之多,這種學區劃分的不均衡引發了周邊居民的不滿。有居民就曾因學位劃分不合理的問題向市教育局反映過情況,質疑南山第二外國語中學所轄 范圍太小,要求擴大其學區范圍。
南山區人大代表唐翔宇也就此事在南山兩會期間提交議案,建議實行大學區制改革。唐翔宇認為,實施大學區 制可以讓鄰近的居民都有機會申請入讀該片區內的學校,有利于緩解教育資源的不均衡,讓優質資源的分布更加合理。他在提案中寫道:“大學區制是未來必然的趨 勢,也是解決目前部分學位有爭議片區問題的一個出路”。
今年年初,深圳教育局發布了《深圳市教育局關于深圳市義務教育招生工作的指導意 見》(下稱《指導意見》)首次提出:“從2015年起,各區探索試行大學區招生制度。各區可根據‘相對就近、教育均衡程度相當、學校相對集中、九年一貫對 口’的要求,結合本區實際情況,積極探索以社區、街道等為片區設置大學區,家長可自愿在學區內為孩子報讀2~3所學校,按志愿次序和積分高低依次錄取”。
與唐翔宇在提案中設想不同的是,《指導意見》中明確提出大學區制應在“教育均衡程度相當”的片區試點實行。深圳市教育局基礎教育處的吳海萍在接受媒體訪 談時表示,大學區并非以一所優質學校為龍頭,聯合若干所相對薄弱的學校組成大學區,因此,大學區并不是簡單的“合并”。
據各區教育局的通報,今年大學區制的試點范圍包括羅湖區的蓮塘片區、梧桐山片區;福田區的益田片區;南山區的西麗大學片區(小學)、桃源村片區(初中)。
對此,唐翔宇認為:“目前的試點范圍太小,而且試點片區內學校的差異并不大,并沒有很好地解決教育資源分布不均衡的問題。”按他的設想,大學區制不應回 避強校弱校納入同一片區的可能,而是劃定數公里的地理范圍,包含各層次的學校,然后以抽簽或積分入學形式,大家公平競爭。
大學區制能否抑制學區房價格高漲
有關大學區制的設計經市教育局明確后,就被市民形象地比喻為“碰小眾奶酪,給大眾分糖”。不少社會人士視其為淡化學區房概念的強力舉措。
實際上,這一政策的產生與深圳教育資源緊張和分布不均衡有著密切的關聯。目前,深圳市義務階段公辦教育資源存在著很大的缺口。以福田區為例,2015年 小學一年級學位缺口達到了4500個。南山今年新組建了4所小學,但小學一年級學位仍有3500個左右的缺口。在僧多粥少的現狀下,能夠保證入學的學區房 成了香餑餑。
而優質教育資源的過度集中也加劇了“學區房熱”。根據中聯地產二手房研究院4月13日發布的數據顯示,擁有3個重點小學和 兩所重點中學的百花片區,雖然片區內筒子樓和塔式樓較多,房齡基本都在10年以上,但基本房屋的均價卻已達6萬元/平方米。而其中同時帶有實驗小學和中學 雙學位的樓盤,均價更是接近7萬元/平方米,已經直逼深圳灣等豪宅區的價格。這也表明,深圳的家長們對優質教育的爭奪已然進入白熱化階段,成為了推動學區 房價格高漲的主要力量。
3月20日發布的《深圳市教育局關于做好2015~2016學年度義務教育階段新生招生工作的通知》規定:大學 區制并不影響原有的就近入學、免試入學、積分入學政策。在大學區內同時申請多所學校的學生,將按照其積分及志愿情況,綜合決定錄取的學校。積分項目包括學 位申請人家庭戶籍情況、住房性質、入戶時間、居住年限、社保年限或納稅年限、計劃生育情況等。
大學區制擴大了學區的范圍,在同一學區內,房子與學校的距離差距不再影響入學積分,那么,這能否在某種程度上抑制原先的學區房價格不斷上漲的情況呢?
實際上,有不少學生家長擔心,在優質學位沒有增加的情況下,擴大學區范圍,可能會導致對優質教育資源的競爭更為激烈,甚至會導致好學區內的房子價格全面上漲。
有學生家長對記者表示,不管怎么改革,學區房肯定是“就近入學”的硬杠杠,上名校最重要的前提還是要有學區房。 而“大學區”出臺,不過是給了學區房周邊更多人希望,自然會帶動這部分房屋價格繼續上漲。
雖然只在小范圍試點、試點區內目前房價波動并不明顯,但房地產從業人士袁偉釗分析說,對于優質的教育資源爭奪依然是存在的,不排除未來學區房仍然繼續上漲的態勢。來自地產中介公司的數據也顯示,政策出臺后,各優質學位片區內的成交十分活躍。
大學區是把雙刃劍
對于深圳此次試點的大學區制,深圳大學教育系講師陳武林認為,這可能是一把雙刃劍。
“新政一方面緩解了教育資源分布的不均衡局面,給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更多選學校的機會。但另一方面,如果學區之間或學區內的教育不均衡,則有可能加大競爭的激烈程度。”陳武林說。
位于西麗大學城試點片區的南科大實驗學校副校長唐曉勇認為,發揮大學區制意義的前提是,在學區內能實現教育資源的均衡化,老百姓對學區內的學校都比較認可,這樣對學生或家長而言,才有了真正的選擇機會。如果有差距,老百姓還是會扎堆兒選擇熱門的、認可度高的學校。
在大學區制的前提下,如何推動教育均衡化?在陳武林看來,可以采取進一步的配套措施,弱化學區內和學區之間學校的差異,譬如實現校長和教師輪崗制。但在目前看來,這仍需要更多的政策保障。
“實現教育均衡的根本,還是在于義務教育階段的公平投入,不要把學校劃為三六九等,改變以往對學校或者學生‘以分數論英雄’的單一評價方式,而在此基礎之上,大學區制才能讓每個學生可以自由選擇最適合他們的教育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