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北京發布的2015年教育藍皮書顯示,絕大多數公眾持有較健康的教育價值觀,重視孩子健康快樂成長,重視能力培養,與應試教育現實中的名校競爭、對孩子的強制形成明顯反差。比較而言,低學歷家長、留守兒童家長相對更為功利。
藍皮書顯示,對比公眾在社會競爭、教育互動和學業發展三個維度價值觀上的表現,公眾在學業發展方面的態度最明確、傾向性最明顯,而在社會競爭方面態度相對模棱兩可。調查中,公眾對個別相互矛盾的社會競爭價值觀命題均持贊成態度,這種無差別評價反映了當前社會公眾在個體社會成就感上存在的認知分歧,也顯示了公眾難以抉擇“為功利而教育的價值取向”和“為生活而教育的價值取向”的矛盾心態。在教育互動維度上,面對老師教育和父母教育的優先序和重要性比較,公眾在價值觀層面極為顯著地選擇了“父母”對孩子教育影響的最優地位,與現實中感受到家長們對學校教育和教師作用的依賴程度并不相同。在學業發展維度上,公眾對“素質教育價值取向”的偏好則與教育現實所表現的“應試教育價值取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藍皮書指出,盡管教育價值觀的性別差異程度很小,但通過比較可以發現,男性比女性更認同“孩子就是不能輸在起跑線上”,這是男性和女性分歧最大的命題;而女性則比男性更認可“好孩子是夸出來的”。從被調查者的不同年齡段來看,隨著年齡段從“90后及以下”到“50后及以上”的遞增,被調查者年齡越長,越重視孩子小時候的母語教育,越看重老師對孩子教育的作用,也更認可學習成績好的重要性和從小嚴格管理孩子的必要性。學歷程度造成的教育價值觀的差異明顯高于性別、年齡段等。被調查者學歷越高,越看重父母對孩子教育的作用,折射出學歷教育階段的升級可能有助于公眾獲取更豐富的教育資源,從而能夠更好地進行家庭教育;被調查者學歷越低,越重視孩子在起跑線上的教育和“競爭”,反映了低學歷群體可能更容易接受功利主義的、不利于兒童天性的早期教育方案。
藍皮書指出,此次公眾價值觀調查分析發現,就業于城鎮且孩子未與之共同居住(包括留守兒童)的家長更認可成績好的孩子長大才有出息、只有上名校孩子長大才有前途,更主張對孩子要從小嚴格管理、為學習放棄興趣愛好,更看重學歷的作用、起跑線上的競爭和老師的重要性,更期待孩子出人頭地。其中,就業于縣鎮、地級市且孩子未與之共同居住的家長群體,比就業于直轄市、副省級城市且孩子未與之共同居住的家長群體,表現了更為突出的教育功利性價值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