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廈門市教育局人事處處長李燕娜接受本網記者采訪王朝陽攝
教育部、財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出臺《關于推進縣(區)域內義務教育學校校長教師交流輪崗的意見》,提出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學校校長、副校長在 同一所學校連續任滿兩屆后,原則上應交流;在同一所學校連續任教達到地方教育行政部門規定年限的專任教師均應交流輪崗。廈門自2008年開始啟動優秀教師 校際交流,至今縣(區)范圍內校長、教師交流已趨制度化、常態化。本網記者昨日就此事走訪廈門市教育局,探尋先試先行中累積的部分經驗。
近年來,城鄉間、學校間教師素質和水平的差異已成為義務教育不均衡發展的突出表現,也從很大程度上加劇了城市的擇校難題。據悉,全國已有22個省(區、市)出臺了相關優秀教師輪崗政策,而廈門市一直都有在做教師校際交流工作,力求達到師資資源均衡配置。
廈門市教育局人事處處長李燕娜介紹說,早在2008年,福建省人民政府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小學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作為國家師資資源均衡 發展中的一個配套政策,開始啟動優秀教師校際交流。2009年,根據福建省部署,廈門思明和海滄成試點單位。2010年,陸續落實到各個區,這幾年再逐步 推進。“以前以平常方式推進,和以往不同,此次實行的校際交流人事關系將跟著動。校長教師們的交流的形式也是多樣的,包括交流工作、崗位競聘、校際協作、 個人申請等。”李燕娜告訴記者。2013年9月,廈門市在剛性制度中開始推進校際交流,啟動了包括教育局直屬學校在內的7個交流方陣。2014年,在去年 實施的基礎上,召開座談會,調研調解。“今年工作比較有序,在強調均衡發展的同時給教師更多的人文關懷。整體上有很大提高,老師參與度和報名數都上升了, 同時素質也提高了。”李燕娜舉例說,“廈門市中小學教師技能大賽一等獎的教師都通過個人申請去輪崗交流。”
啟動不難難在常態化
按照《意見》指示,福建省明確了校際交流的對象和具體制度:今后年齡45周歲以下,在同一所學校任教達6年的教師應交流輪崗。多數以縣域內優質 學校為龍頭,分別聯合周邊農村學校、薄弱學校,形成若干個片區,在片區內進行交流。城鎮學校、優質學校每學年教師交流輪崗的比例不低于符合交流條件教師總 數的10%。
據記者了解,由于校長教師交流輪崗涉及編制核定、崗位設置、薪酬福利等關系廣大校長教師切身利益的方方面面,許多校長教師雖然有積極的交流意愿,但對長遠的職業發展和家庭安置等存有顧慮。
廈門市教育局人事處副處長許志堅認為,實行教師輪換就該缺啥補啥。“我們在往年經驗的基礎上調研走訪,了解教師具體有些什么顧慮,以此為突破 口,針對制約因素抽絲剝繭改革,以引導鼓勵輪崗并使之常態化。”只有統籌各類學校發展需要與交流對象的實際情況,實行剛性流動與柔性流動相結合,政策扶持 與激勵引導相結合,才能激發教師參與交流輪崗的積極主動性。
許志堅告訴記者,“對去交流的教師薪資待遇沒有過多調整,但現在去薄弱學校輪崗視同支教經歷,職稱競聘上加分。通過這樣的政策性引導,今年可以比較平穩順利的推動優秀校長和骨干教師到農村學校、薄弱學校任職任教并發揮示范帶動作用。”
三大創新舉措破解校際交流窘境
廈門市校際交流由來已久,且各個區都有在做,卻沒有形成統一的規范,各有各的做法,區里面更多的是調動。許志堅透露,“教育局、財政部、委編辦、人社廳四個部門會聯合啟動面對全市的校際交流方案,今年是第一年,預計年底之前推出。”
同時,廈門市正逐步推進改革政策,教師關系歸于縣(區)級教委,由學校聘任,使教師由“學校人”變為“系統人”,打破教師交流輪崗的管理體制障 礙。“以前你進了一中就是一中的老師,現在已把服從校際交流調配寫進協議里,簽署人事合同的時候,進來應聘的老師都知道任教滿六年要去其他學校從教3 年。”許志堅點評稱,以類似“縣管校聘”的方式促進學區間流動,令擇校熱大大緩解。
最后,廈門市教育局今年新設立了校際交流單項獎,有四十個名額,評出了38位獲獎教師,公開頒獎表彰。
從效果上講,實行教師輪崗,或能使教育資源配置更趨均衡,也能緩解時下“名校情結”、擇校熱。促進促進老師技能發展的同時,引導優秀老師主動出來交流。“今年廈門共有29名優秀教師去交流輪崗,其中,19名是通過個人申請。”李燕娜補充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