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四川美術學院退休教師王小箭因為在公眾場合行為失范,遭到公眾譴責,并被學校予以嚴肅處理。
在師德“紅七條”剛剛出臺的大背景下,王小箭因為在公眾場合行為失范,被學校予以嚴肅處理,事件所以引人注目,在于王小箭身負高校退休教師的光環,不當行為針對的又是高校在校生,且在眾目睽睽之下行為失范,學校予以嚴肅處理乃是回應公眾訴求、落實師德“紅七條”的自然之舉。
現實生活中,個別教師師德底線缺失為人詬病。有的對異性學生行為有失檢點,有的在嚴肅的考試、招生、保研過程中為一己之私徇私舞弊……在讓教師隊伍為之蒙羞的同時,損害了學生利益,影響了教學效果,使得教育教學出現滑坡失良的負面效應。
老師是學生道德修養的鏡子。今年第30個教師節來臨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在同北京師范大學師生代表座談時強調,好老師應該不斷提高道德修養,提升人格品格,并把正確的道德觀傳授給學生。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教師節重要講話精神,改進師德建設,教育部梳理了散見于不同文件的高校師德內容,研究制定《教育部關于建立健全高校師德建設長效機制的意見》。《意見》與此前教育部公布的針對中小學教師違反師德行為的規章一道,構成了對學校教師師德的全覆蓋和全口徑管理。
提升師德“紅七條”的威懾力,必須確保規矩得到嚴格執行。一旦師德敗壞者未得到應有的教育懲戒,“紅線”失去了懲戒力,容易變成“虛線”。此次,教育部出臺的《意見》,首次針對高校教師,劃出被稱為“紅七條”的師德禁行行為,內容涉及教學科研、兼職兼薪、招考推優、生活作風等方面。“紅七條”通上高壓電,需要進一步建立健全懲罰和問責機制,在對違反“紅七條”的教師嚴懲不貸的同時,對教師嚴重違反師德行為監管不力、拒不處分、拖延處分或推諉隱瞞,造成不良影響或嚴重后果的,追究高校主要負責人的責任,給高校負責人也套上“緊箍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