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教育的目的不僅僅是要培養社會精英,也要培養具備社會勞動技能的勞動者。在我國,無論是教育本身,還是社會輿論,對于社會精英培養的關注度遠遠高于對技能勞動者培養的關注度。

教育部副部長魯昕近日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表示,教育部將做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職業教育類型轉變的工作。據統計,我國普通高等院校共1200所左右。魯昕表示,這就意味著有50%的學校要淡化學科、強化專業,按照企業的需要和崗位來對接。
此次調整的600多所院校多是1999年大學擴招后“專升本”的地方本科院校。十多年前大學擴招風頭正勁時,幾乎所有的專科都想升級為本科,所有的“學院”都想改名為“大學”。沖動之下,很多高校都實現了表面升級,但師資力量并沒有相應增強,專業設置也不夠科學合理。本科生越來越多,就業率并不理想。
用“回到原點”形容這次院校轉型的改革并不恰當。表面上看,擴招沖動下,很多院校“階層翻身”,戴著“大學”的帽子光鮮了多年,如今又要被降級回高職,似乎又回到了升級之前的原點。但事實上,這些院校在升級前,對于人才的培養目標并不明確,在他們身為“專科”或“學院”時,培養學生的思路也是沿著學術型人才的目標培養的。而這次調整已經明確了這些地方高校將逐步轉型做現代職業教育,結合“分類高考”改革的大方向,也就是說,參與調整的這些高校將培養“技能型人才”。所以,地方院校轉型高職,這不僅是對過去十多年擴招沖動的糾偏,其實也是一個新的起點。
中國的高等教育多年來備受詬病,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很多學生面臨著“畢業即失業”的窘境。深究下去,這種窘境的病灶還是根源于我國的教育理念。教育的目的不僅僅是要培養社會精英,也要培養具備社會勞動技能的勞動者。在我國,無論是教育本身,還是社會輿論,對于社會精英培養的關注度遠遠高于對技能勞動者培養的關注度。加強職業教育呼吁了很多年,但是中國職業教育的春天還是沒有真正到來。相反,在德國,普通高等教育招收學生并不多,社會更多地培養實用型人才,企業招收技工也多從職業教育中吸收生源。
今年2月26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已通過“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今后中國將以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為突破口,對教育結構實施戰略性調整,而這一調整集中在高中和高等教育階段。此番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為高職的調整,即是教育結構實施戰略性調整的一部分。
高等教育改革目標明確,但真正實施起來并不容易。十多年前擴招之下的院校升級有些冒進,這次院校轉型調整必須吸取上輪改革時的沖動教訓,穩中求進。值得欣慰的是,輿論對“地方院校轉型高職”的調整大多保有樂觀期待,畢竟,建設一個以就業為導向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從眼下的現實來看,最起碼能緩解大學生就業難的困境;從長遠來看,更有助于提升“中國制造”的品質。
地方院校轉型高職,最大的阻力和困難恐怕還在于學校本身。十多年前這些院校“升級”之后,無論學校本身還是教職員工都是受益者,從本科降級為高職,拿最世俗的眼光看,這畢竟是一種身份“降級”。身份降級之后,學校和老師的利益會不會受損呢?
和一位在大學教書的老師聊及此事,他就擔心,地方院校轉型高職之后,國家的投入能不能保持平衡?如果國家投入只重視純學術的院校,而對培養技能的院校有所忽視,前者會不會搶了后者的飯碗?另外,目前所有高校的排名、職稱評價體系都是一致的,分類改革之后,這些評價體系會不會相應有系統性的改變,比如在科研項目的分配和學術論文的考核上,是不是應該都有所跟進?
向職業技術轉型,事實上這些年一些地方院校也在有意朝著這個方向靠攏。一些地方院校針對地方產業需求培養對口的應用人才,而且鼓勵學生去考技工的證書等,只是這種有意識的轉變還沒有形成大的氣候。院校轉型的方向明確后,只要技能型院校能得到公平對待,中國職業教育的春天應該會早日到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