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童鞋都擠破了頭想著考研,考公務員,為的是能吃上皇糧,穩定終身,可有沒有想過考院士呢?
估計童鞋們都會頻頻搖頭,這搖頭既包含了你不敢考,更包含了你不敢想。因為院士是國家所設立的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一般為終身榮譽,這也隱含了考它的難度之深!
80年前“學霸”筆記走紅網絡
最近,一本80年前的“學霸筆記”走紅網絡,它的主人便是我國航天事業奠基人之一、“兩彈一星”元勛、中國科學院院士——黃緯祿。
這本走紅的筆記是一本微分方程課堂筆記,封面用英文標注了課程名稱“微分方程”。隨著一頁頁筆記映入眼簾,你會看到如同印刷版的手寫體,細致精美的畫圖,就連運算符號看上去都像打印的一樣。


(黃緯祿筆記)
不少網友用“震撼”來形容自己看到筆記時的感受,紛紛表示 “自愧不如”!
看完筆記,頓時明白他為什么能但院士了~
而我們現在的學霸做的筆記神馬樣子呢?

(據說是某學霸筆記)真是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
無論是學生時代的“超級學霸”,還是赴英留學的“海外學子”,再到后來為共和國導彈事業立下卓越功勛的“巨浪之父”、“東風-21之父”、“航天四老”……黃老的女兒黃道群說“父親寫字一直都是這么工整。”
在如今的高校課堂上,用手機拍PPT(電腦課件)的童鞋越來越多,還有的干脆不做筆記,等著拷貝老師的講課課件。他們認為,記筆記只是形式,只要復習的時候“用心”就可以了。
隨著時間的推移,筆記也許不再是現在的童鞋最認可的記錄形式,但黃緯祿院士的印刷體筆記卻引發了更多年輕人的思考。它讓我們懂得,成功需要勤奮、踏實、不浮躁的心態。
年輕時就是“學霸”
黃緯祿的“學霸”潛質從考大學時就顯露出來了。 1936年,黃緯祿以總分第一的成績從4000名考生中脫穎而出,考入國立中央大學電機工程系 (現為東大能源與動力學院與電氣工程學院)。他的數學成績尤其突出,考了滿分,數學系還曾為此和電機工程系“搶”這個“好苗子”。

(高中時代的黃緯祿)
在大學期間,黃緯祿的數學成績好也是人盡皆知。快畢業時,很多低年級學生向他請教微積分題目。他的兒子黃道群回憶說,當時電機工程系對學生的學習抓得很嚴,父親畢業時四年均分是88.8分,位列專業第一。
1943年,黃緯祿赴英國實習,1945年在倫敦大學帝國學院攻讀無線電專業,1947年以《雙路無線電通信》的論文獲碩士學位。
1947年10月,黃緯祿回國。 1957年12月轉入國防部第五研究院,開始他獻身中國導彈與航天事業的生涯。 1985年“巨浪一號固體潛地戰略武器及潛艇水下發射”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他排名第一。
一生獻身中國導彈事業

黃緯祿(1916.12.18-2011.11.23)
80年前,當國家處于危難之際,黃老在青年時代所展現出的“求知若渴、奮發圖強”的治學精神和嚴謹品質,猶顯難能可貴。
黃老用一生實際行動,詮釋了什么是矢志報國的信念和初心,他把對黨的高度忠誠、對祖國的深情熱愛全部融入了導彈事業當中。
50多年前,黃緯祿和戰友們連續奮戰數個晝夜;在滴水成冰的冬季基地廠房里,對每一個電路單元進行反復調試,不放過任何一個小細節……他們就是要向世人證明,中國人靠自己的力量也能造出導彈來。

(黃緯祿和同事們)
黃緯祿和同事們的奮斗,取得了被外電評論為“像神話一樣不可思議”的累累碩果:
——1960年11月,中國第一枚導彈“1059”(東風一號)發射成功,實現了我國軍事裝備史上導彈零的突破。
——1964年6月,“東風二號”取得圓滿成功,翻開了我國導彈發展史上自主研制的新一頁。
——1966年10月27日,中國首次由導彈運載發射的原子彈在核試驗預定地點成功爆炸,中國導彈研制試驗成果震驚了世界。
——之后,由潛艇發射的潛地固體戰略導彈“巨浪一號”的研制成功,又讓我國成為具有自行研制潛地導彈和水下發射戰略導彈能力的國家,中國擁有了二次核打擊能力!
成功的背后,頂著巨大壓力的黃老忍受著病痛折磨。到醫院檢查時,醫生十分詫異,這個消瘦的人到底從事什么樣的工作,會落得一身的病:十二指腸球部潰瘍、輸尿管結石、心臟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