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14日,2016年度清華大學特等獎學金表彰名單公布,其中共有來自于九個院系的7名博士生與3名碩士生最終獲此殊榮。名單如下:

12月14日晚,五位研究生特獎得主代表馬冬昕、萬蕊雪、王世棟、唐城、王宇來到分享會,講述各自成長和科研的「平凡之路」。本文為電子系王宇的分享實錄。
王宇

電子系2012級直博生,師從馮雪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微納光電器件與光學軌道角動量。他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SCI論文4篇(Scientific Reports 3篇、Optics Letters 1篇)、EI論文4篇,在國際頂級會議上做6次口頭報告。他曾獲iNOW國際會議最佳學生論文一等獎,首屆電子系學術新秀等榮譽。他也活躍在社會工作崗位上,獲清華大學一二九輔導員獎,清華大學十佳社團協會會長獎。同時,他先后是兩家智能硬件創業公司的CEO兼聯合創始人。
1
一個專注的機會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晚上好!
五年前,我和大家一樣,坐在臺下遠遠仰望著以馬冬昕同學為代表的本科特獎獲得者,被他們的故事所震撼和啟發。非常有幸,待會兒我們還有機會繼續仰望這位雙料特獎。通過特獎們的經歷,我發現他們都具備十分專注的精神和持之以恒的品質,而這恰恰是我當時最缺少的。

說實話,我從小就不是一個特別專注的人,很喜歡折騰,一心想著全面發展。
即使在亞歷山大的高三,我依然擔任了學生會主席和班長,并且堅持學習小號演奏,通過了業余八級考試。但這樣多的線程,并不妨礙那時的我成績問鼎年級第一。現在想想,那時候的我在同學中一定還是很拉仇恨的。
輕松考入清華之后,我理所當然地想延續自己的一貫做法。從班級到院系,從科創到藝術團,我在本科期間先后嘗試了17種不同類型的角色。在電子系課業最為繁重的大三,我甚至不可思議的兼任了5份社會工作。不出所料,習慣了當第一的我也終于變得成績平平,好像各個方面都還勉強說得過去,但難言優秀。我不得不承認,自己屢試不爽的學習和生活方式在清華行不通了。
五年前的那場本科特獎答辯會,我是帶著問題去的,因為我特別想知道自己的問題在哪里。也正是通過這次活動,讓我深刻地意識到了原來全面發展并不在于走馬觀花、蜻蜓點水,認真、專注地做好每一件事情才是核心。因而,我下定決心一定要做出改變,給自己一個專注的機會,看看自己到底能做到什么樣的程度,能否在清華也做到優秀。不久我就迎來了一次重要考驗——關于研究生學業的選擇。有句話叫一讀博士深似海,從此玩樂是路人。我認定了,讀博一定是讓我專注的最好機會。

導師馮雪老師給了我兩個科研方向供選擇。一個是比較容易的傳統微波光子學,我們在這個方向已有很多工作基礎,可以快速上手并獲得科研成果。另一個是比較困難的光學軌道角動量,是最新的研究領域,我們還不具備實驗條件,具有相當的難度和不確定性。我選擇了較困難的研究方向,因為我必須在這個全新領域深鉆進去,才能有所突破。而且,這項研究也深深的吸引了我。

在我小時候,上網速度很慢很慢,下載一張簡單的圖片都要花很長時間。反觀現在,即便是用手機上網瀏覽視頻,也可以迅速加載完畢。
這一切主要得益于我們用光取代了電來進行信息傳輸,使得中長距離的信息通信發生了質的飛躍。但如今短距離、芯片級的信息通信還依賴于傳統的電的方式,那我們的研究就是為了突破這一瓶頸,在這個尺度下,讓光再次取代電,給電子信息產業帶來又一次變革,對我們大家帶來的切實好處就是手機、電腦會更加智能、更加省電。這個宏偉的科研愿景讓我感到心潮澎湃、斗志昂揚,本科特獎分享會上趁熱喝下的那碗雞湯還回味無窮,所以我像打雞血一樣的開始了科研。

但是,實際的工作開展遠沒有想象的那樣順利。在博士前三年,我沒能發表一篇論文,從實驗室推研成績第一名掉到了最后一名。眼看著身邊的同學們一個個都有了成果,我內心中飽受煎熬、焦慮萬分。
但我更想知道的還是實驗為什么不能做出來,難題為什么就無法解決。所以能讓我一直堅持下來的,其實已經不簡單的是對發表論文的憧憬和幻想了,更多的還是我心中的這個為什么。因而在科研攻堅期,整天除了吃飯和睡覺,我無時無刻都在琢磨實驗的每個細節。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無數個瘋狂日夜后的2014年9月26日,我終于在實驗中看到了清晰的螺旋干涉條紋,我突然意識到自己好像成功了,但是卻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我萬分興奮地給馮老師打了電話,他跑下樓確認了實驗現象后,我們雙方都特別興奮,有一種擁抱彼此的沖動,但因為理工科男羞于表達的自我修養,我們自覺而默契地將這激動的擁抱化為熱烈的握手。這一步看似非常簡單的突破其實意義非凡,不僅僅是因為這是我們的第一個實驗成果,更重要的是這驗證了我們的工藝流程是正確的,實驗測試平臺是可以工作的。為了更進一步,我又繼續下一步的實驗工作。


但是,命運又和我開了一次玩笑。或許是第一次實驗成功的興奮讓我有些得意忘形吧,那個不專注、愛折騰的我卷土重來了。2015年寒假,我獲得了到上海浦東參加青年創業營的寶貴機會。我一直特別希望去上海浦東工作甚至創業,想通過此次活動增進了解、認識朋友,所以內心中對此充滿了期待。但另一方面,我的第二個實驗工作,還處于十分關鍵的攻堅階段。若完成該實驗,我們將率先在硅光芯片上實現軌道角動量的疊加態。所以我周密地計劃著,要拿出自認為多線程的老本領,在活動前一天晚上搞定實驗,第二天一大早9點出發去上海。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時間一點點流逝,當天晚上實驗一直不順利。晚上10點,我想不要著急嘛,時間長著呢。晚上12點,我安慰自己,大不了就少睡一會兒,回頭在火車上吃個泡面讓自己開心開心。凌晨2點,我想著今晚就不睡了吧,待會兒直接殺奔火車站。凌晨4點,我絕望了,因為實驗已經不可能在短期內做出來了。此時離火車發車只有5個小時了,我想科研的事情就先放一放吧,等從上海回來再說。于是我放下了手頭的工作,走出實驗室。
記得那天晚上天特別冷、風特別大,在騎車回宿舍的路上,我好像突然被冷風吹醒了,一下子想到了那個不專注的自己,更想起了當初的決心。幾乎在一瞬間,我決定放棄去上海參加活動,繼續專注實驗,直到成功。然而在凌晨4點,12306手機客戶端無法辦理退票。我熬夜等到7點后,卻發現由于距離發車時間已經不到2小時,只能去火車站退票。我咬咬牙,飛奔到火車站,終于把火車票給退了。雖然這一天非常折騰,但此刻我心里還是感到無比釋然,說來也怪,正是在之后的幾天,我竟然真的做出了第一篇論文的實驗工作。如果沒有那陣吹醒我的冷風,可能就不能按時完成實驗,可能會影響之后的出國交流申請,更可能讓我錯過支撐我今天站在這里的科研成果?,F在回頭看,這一切好像是冥冥中的一種安排。這一個關于專注的選擇,卻是我博士生涯里最大的轉折,命運也再次告訴了我專注的意義和價值所在。

在完成了導師安排的工作后,我特別想出去看看,到世界最優秀的課題組交流訪學。我也如愿以償的獲得了諸如加州大學、佐治亞理工等美國名校的交流offer。
除此之外,我還獲得了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的交流offer。當我第一次和女朋友提到格拉斯哥時,她想到的是哥斯拉,那個著名的熒屏怪獸;當我試圖和父母說明格拉斯哥在蘇格蘭時,他們一方面很納悶我為什么不去美國,另一方面很好奇地問我,你做實驗的時候會不會也要穿著蘇格蘭裙?正是這樣一個世界排名150名開外的非主流大學,在光學軌道角動量領域卻是當之無愧的開拓者和引領者。我想,到國外大學交流訪學為的是專注于科研事業,而非賺得名校的頭銜或到處旅游觀光。正好我有一個科研想法,想實現對光學軌道角動量態的傅里葉變換,以解決軌道角動量信號解調這一難題。所以,我帶著這個想法,毅然決然地選擇了去格拉斯哥。


到了那里,我發現自己竟然是該組歷史上的第一個中國人,變成了徹頭徹尾的獨行俠。這里常年陰雨連綿、終日難見陽光的惡劣天氣,不僅加深了我內心的孤獨感,更讓我明白了為什么初中學英語的時候老師告訴我們談論天氣是所有英國人的必修課。更為棘手的是,當我和英國導師交流自己的科研想法時,他只是癟癟嘴、搖搖頭,表示這個想法難以實現,然后直接安排我協助他們完成其他課題。盡管心灰意冷,我想既然來到這里,就一定要不虛此行,也一定不能有損咱們清華人的形象。
所以我還是沉下心來研究新課題,每天早出晚歸,在臥室和辦公室之間做著穩定的鐘擺運動。這期間,只有一次周末陪著來英國旅游的初中同學在周邊轉了轉,我其余時間從未走出這個城市。

終于在第三個月,我們順利完成了課題。按照劇本,有了這樣的合作成果,我也可以松口氣了,也終于到了在微信朋友圈曬風景、曬旅游、曬美食的時間了!

但我心里還是放不下自己的科研想法,還想借著寶貴的交流機會,再多做一點事。于是乎,我天天和組里一塊工作的博后碎碎念,終于費了九牛二虎之力,說服了他與我一同攻克自己的課題。在離開前的一周,我們居然真的成功了。
英國導師對此感到非常意外,對我的態度,也從原來的懷疑和不信任,變為后來的充分肯定,并再三邀請我畢業后去做博后。盡管該項工作都在英國完成,但我們依然拿下了論文的第一作者、通訊作者和第一完成單位。目前,該論文正在投稿領域內的頂級刊物,我們期待著會有更大的學術影響力。

五年前,我坐在臺下,現在,我走到了臺上,這看似寥寥幾十米的距離,我卻磕磕絆絆、有驚無險地整整走了五年?;叵肫疬@段挑戰自我、專注科研的經歷,我慶幸專注讓我有機會選擇了世界上最前沿的研究方向,也讓我有機會攻克難題、做出成果,更讓我有機會在異國他鄉為自己、也為清華人贏得了尊重。
無論大家現在是剛剛開始研究生生活、糾結于選題,還是處于科研瓶頸階段、一直舉棋不定,或是像我一樣正面對著未來的不確定、思考職業選擇,希望我們都能選擇好一條路,一直堅持走下去,用真心換不悔,以專注達通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