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委員會副主席、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作為新教育實驗的發起人,朱永新教授以“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為宗旨,其新教育實驗吸引了全國各地2200余所學校的參與,深刻改變了230余萬師生的教學理念。近年來,朱永新教授一直不遺余力地推廣閱讀,曾在兩會上提出“設立‘閱讀節’,把全民閱讀上升為國家戰略”的提案。截至目前,“全民閱讀”已三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全國各地也陸續開展了各式各樣的全民閱讀活動。

記者:近年來,您一直在不遺余力地推廣閱讀。您曾說,“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其閱讀史”;您也曾在兩會上提出“設立‘閱讀節’,把全民閱讀上升為國家戰略”。在您看來,教師和家長在幫助青少年樹立良好閱讀習慣中各自應當扮演何種角色?
朱永新:應該說教師和父母在孩子閱讀過程中都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從父母方面來說,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特別是學前教育階段,父母起到最關鍵的作用。孩子是不是喜歡書、是否擁有良好的閱讀習慣,很大程度上就取決于父母——能不能給他們講故事,能不能進行親子閱讀,能不能幫助孩子認識到書本帶來的快樂和成長。進入學校以后,父母依然很重要,父母是影響孩子至深的第一個榜樣。孩子們模仿父母、觀察父母的能力很強,如果父母熱愛閱讀,那么孩子也可能愛上閱讀。此外,父母是否給孩子提供了閱讀的必要條件同樣很重要。例如,經常陪孩子去買書;或是在家里給孩子建一個小小的書架,讓閱讀更便利;又或是經常在家中和孩子一起討論書。可見,家庭氛圍的建設對孩子閱讀習慣的養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當然,教師在兒童閱讀過程中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學生心目中,教師的分量很重,學齡兒童更容易將教師的話當成“圣旨”。閱讀是所有學科的事情,不僅僅是語文課,所有學科都涉及閱讀的問題。因此,教師對學生閱讀的引領主要表現在幾個方面:首先,教師以自身為榜樣,將學生帶入閱讀的世界。其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主動開展閱讀活動,不僅向學生推薦好書,而且和學生一起討論這些書。由此可見,教師和父母對學生閱讀習慣的養成都會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記者:如何把好書送到兒童、青少年手中,未來之路任重道遠。作為新教育實驗的發起人,您帶領新閱讀研究所共同開展了“中國人基礎閱讀書目”項目,陸續推出了“中國幼兒基礎閱讀書目”、“中國小學生基礎閱讀書目”、“中國中學生基礎閱讀書目”、“中國大學生基礎閱讀書目”等書目。研制這些書目的初衷和意義何在?
朱永新:閱讀首先直面的問題是讀什么。很多書是不值一看的廢紙,還有一些書更是可怕的毒藥,荼毒青少年的心靈。我曾經在一所中學圖書館里看到一本懸疑恐怖小說,情節血腥而荒誕。可見,在教師圖書采購、中小學圖書館招標這一領域還存在很多問題。
中國每年有40萬本新書面市,其中30萬是新書,10萬本是重印書。那么一個圖書館應該引進哪些書?孩子們應該閱讀哪些書?目前社會還缺乏一個切合兒童和青少年需求的、獨立而公正的書目。另一方面,我們也發現,中學生群體普遍存在閱讀量少、閱讀興趣弱、閱讀質量差等諸多問題。閱讀的高度直接影響著精神的高度。我們經常說要做精神上的營養配餐,閱讀和飲食一樣也要有合理的結構。所以,我認為,為孩子們挑選好書應該成為開啟閱讀之旅最為關鍵的事情。
記者:在中學階段,一個人的閱讀需求是否得到滿足,對他未來的發展至關重要。請您介紹一下,研制中學生書目所遵循的標準和原則是什么?
朱永新:中學階段是人生最關鍵的讀書時期。“中國中學生基礎閱讀書目”從2011年9月開始研制到2014年發布歷時三年,研制過程中數易其稿,最終修改到二十二稿才定稿。之所以花費如此長時間,是為了力求給全國中學生提供一份理念先進、選目科學、結構合理、公正獨立的基礎閱讀書單。這份書單廣泛征集了知名學者、教師和中學生們的意見和建議,從中學生的角度出發,為中學生未來的發展考量,嚴格篩選,將那些適合中學生閱讀的好書挑選出來。
在研制過程中,研制組不僅考慮初高中學生的認知水平、思維能力和閱讀興趣,選擇圖書時還注重弘揚人類美好的理想追求,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兼顧書籍的經典性與時代性,注重圖書選擇的層級銜接性等方面。
在研制書目的過程中,我們通常遵循幾個原則;一是凡是由國家批準的出版機構出版的中文簡體適合中學生閱讀的文學作品以及人文、科學書籍,都在這個推薦范圍;二是推薦書籍的讀者年齡段為12到15歲的初中生和16到18歲的高中生,分別確定基礎閱讀書目為30本,推薦閱讀書目70本;三是推薦的圖書分為文學類、人文類、科學類三大類;四是基礎閱讀書目應有一定的經典性,2010年以后出版的新的作品一般不納入書目;五是在30本基礎閱讀書目中,同一個國家的作品只選擇一本代表作。在70本推薦閱讀書目中可以適當放開,但也要兼顧作者面;六是套書或者叢書不列入基礎書母,但可以列入推薦書目;七是對同一個作品的不同版本,綜合考慮版本的裝幀、插圖、圖書價格等多種因素,選擇性價比高且口碑好的出版社的版本;八是翻譯作品考慮譯文質量,有多個譯本的經典作品,選擇譯文質量較高的版本;九是關注本土原創作品,盡管我們不刻意平衡中外比例,但我們立足于讓孩子具有一顆中國心,反對去中國化的傾向;十是在選擇版本時,保持推薦的公正性和獨立性,在推薦過程中,不受到任何商業機構的影響。
應該說,新閱讀研究所的推薦書目雖然可能有遺珠之憾,但是沒有魚目混珠。
記者:目前,青少年閱讀普遍存在數量少、功利化、碎片化、快餐化等問題。您對此有何建議?
朱永新:在網絡社會,信息化、浮躁化是不可避免的趨勢。包括手機、iPad,kindle等各種閱讀工具的出現也是必然的。閱讀本身具有不同的性質、目標和任務,有些閱讀可以在網上進行,比如瀏覽新聞,查詢維基百科等,此類閱讀可以采取快速、便捷的方式。但在某些情況下,深入、系統的閱讀同樣有必要。也只有如此,閱讀才有品質,才能引發思考。尤其在基礎教育階段,如何幫助學生培養良好的紙質閱讀習慣,我覺得非常重要。當一個人只圖便利,只滿足于在手機、電腦上看書,那他的閱讀品質和趣味會大大下降,閱讀時間也難以保證。此外,碎片化閱讀也容易產生浮躁的心態。我們希望,未來的學生既能嫻熟地利用電子媒介閱讀,同時也能安靜地通過紙質媒介閱讀。我覺得這兩種能力都是需要的。

記者:您近期正在閱讀什么書?
朱永新:我正在讀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的著作。他的著作很多,涉及科學、藝術、宗教倫理、政治、教育、社會學、歷史學和經濟學等諸多方面。同時,我也會關注廣受好評的暢銷圖書,比如我剛剛讀完《追風箏的人》、《解憂雜貨店》和《島上書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