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才能選到理想的專業呢?一個理想的專業起碼要有三個要素:一是自己喜歡,是個人的興趣所在;二是能力匹配,能夠發揮自己的專長;三是比較好就業,能夠找到稱心如意的工作。
之所以把個人喜歡做為第一要素,是因為興趣是學好專業的前提和基礎,是一個人一生為之追求的動力源泉。專業再好,如果個人不喜歡,那也與自己無緣。常言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個人只有對一件事情感興趣,他才會有熱情、有毅力、有恒心,否則,就會感到很痛苦、很無奈,行動起來就不會那么主動、那么情感、那么投入和自覺。實則是對孩子的人生催慘和折磨。據麥可思公司曾就大學專業與職業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高達50%的人表示“如果再給一次機會,我會選擇另外一個專業,“34%的人希望在原來專業的基礎上再學第二專業,只有14%的人對當年的選擇不后悔”。所學專業與報考初衷相背離,比例之高實屬驚人。
再說能力匹配問題。能力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潛能,表現出來的就是有人能歌善舞;有人善常畫畫;有人口才很好,是一個交際能手;有人文筆很好,寫得出一手好文章;有人記憶力很好,幾乎過目不忘…凡此種種,都與所學的專業有關,以及與將來從事的工作有關。從另一個方面講,每個專業的學習都對應著一定的能力要求。比如建筑學、城市規劃需要有一定的繪畫基礎;翻譯、同聲傳譯、新聞記者需要有一定的語言表達能力;市場營銷、電子商務需要一定的開拓能力等等。只有個人能力與專業所需相吻合,或者二者比較接近,才能碰撞出火花,達到1+1大于2的效果。當然,能力要求遠遠不只這些,還包括思維能力、學科能力、執行能力等等。
關于就業,是每個考生及家長都十分關心的問題。一個專業好不好就業,主要看三點。一是行業發展狀況,二是人才供需比例,三是辦學實力。一個專業有沒有生命力和可持續發展力,關鍵看它所置身的行業是不是旺盛。如果是朝陽產業,是國家大力發展和扶持的行業,人才必將受到重視,無限發展的生機也將吸納更多的人才,提供更多的機會;若是夕陽產業,或是受到國家政策限制和打壓,或者已經處于關停并轉的行業,從業人員面臨分流與失業的危險,剛剛走出校門的大學畢業生,勢必難以找工作。比如國家淘汰落后產能,限制粗放型、污染嚴重、排放超標的企業發展,就業崗位受到擠壓,促使了一些行業人員的流動;由于科技進步,時代發展,使一些行業和工種瀕于倒閉或消亡,可大學出于經濟利益或生存的需要,某些相關專業仍在招生,等你將來畢業時就很難對口就業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