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純的綜合排序沒有任何作用,選學校要結合自身需求,也要正視一線城市和二線城市的地域差距。
單就學校的檔次來說,五所211財經(央財、上財、外經貿、中南財經政法、西南財經)同屬一檔,東財除了沒有名頭和前五所也較為接近(其實211工程已經逐步淡化,但是影響力還會持續一段時間)
除此以外,地域偏好、生源師資、硬件環境、學校知名度、學校的發展歷程、現狀和發展前景,都是考生著重考慮的方面。
各高校之間實力的此消彼長也很正常,每個高校在歷史上都有過輝煌期或者沒落期,五年就是一個變化周期。
上述六所財經院校都在某個時段達到過同類院校的第一,不需要詳談(甚至可以這么說,這六所學校都曾在某個時間段跌出過同類前三名)。同類學校也受大環境影響,作為一個整體相應其他類型高校起伏波動。但同學們更關注的是學校的現狀和發展前景,歷史因素以及校史由于各校表述尺度和判定標準不一,無法直接比較略顯次要。
所以還是看看現狀吧
1.參考2013-2015各校公布的就業報告:
總體出路狀況,以及就業水平,薪資狀況,兩財一貿一檔,西財一檔,中南財和東財一檔。
出國升學以外經貿最為領先,近30%;國內升學以央財最為領先,近30%;總深造率以央財外經貿最為領先,在50%-55%之間。其他各??偵钤炻识嘣?5%-40%之間。升學質量來看都差不多,除去每個高校都有15%左右本科生就讀本校研究生,中南財比其他四所略差。各校碩士深造率基本都低于5%,不做討論。
每個院校就業地域偏好明顯,外經貿央財集中在北京,上財集中于上海及長三角,西財中南財和東財集中在各自所在大區,西財與中南財在廣東就業也占相當比例,東財去往華北地區就業所占比例也較高。
這與各個院校往屆學生的就業偏好以及招生政策有關,除了外經貿和央財在全國各省較為平均的招生并給予西部少數民族10%-15%的比例,其他各校本省或附近區域生源比例較高。
外經貿留京率高于央財,但兩校畢業生在一線城市就業比例、二線城市以上城市就業比例基本一致。
2.學術論文
人大經濟論壇上各種論文的統計,排序分前后:上財,央財,西財外經貿,中南財,東財。其中前四校國際化程度較好,中南財東財較差。
國內核心期刊的論文發表情況,排序也基本同上。
3.學科評估
按最近一次的教育部學科評估(2013),主要看經濟學、管理學類,兼顧其他學科,排序分前后:上財,央財西財,東財,外經貿,(首經貿),中南財。
4.師資
師資狀況,按照教授總數、教授比例、博導數、長江學者等等,四個財經基本是一檔,外經貿由于學科偏向外語,博導數據差一些,東財全職博導數量明顯低于四個211財經。上財西財央財大力引進海龜,課程改革步伐加快,外經貿國際化程度較好,中南財東財這方面較為滯后。
5.本科、研究生生源
生源:本科兩財一貿一檔,中南財西財一檔,東財一檔。研究生生源如果只統計校外保送生的部分,除了西財相較于中南財有較大優勢以外,其余基本不變,即兩財一貿一檔,西財一檔,中南財東財一檔。
6.歷史因素,僅供參考
(1)國家重點學科以央財最多,博士點上財最多,博導數西財最多,招生規模和歷史上畢業生的存量都是中南財最多。
(2)外經貿1960年和1978年兩次入選國家重點大學,其他院校均未入選。上財西財外經貿進入211時間較早,為1997年,中南財和央財為2005年。央財上財進入985平臺時間較早,分別為2006年和2007年,西財中南財于2011年進入,外經貿未入選。
(3)央財上財中南財以及東北財經大學為教育部、財政部和所在省市共建,外經貿為教育部和商務部共建,西財目前沒有共建協議。
(4)學校背景方面,央財上財中南財以及東財曾直屬于財政部(1978、1979、1980-2000),西財直屬于央行(1980-2000),外經貿長期直屬于對外貿易部(后與國內貿易部合并為商務部)(1951-2000)。央財和外經貿同時兼有央行背景,外經貿并入了央行直屬的一所本科學校中國金融學院(1986-2000),央財曾為財政部和央行共管(1954-1978)。
央財和外經貿始終為部委直屬院校,與北京市、華北片區關聯不密切。西財中南財上財東財因為有劃歸地方,重新整合的經歷,相應與西南、中南、華東、東北大區以及本省市聯系較多。
(5)經歷過1952年院系調整的唯有的6所財經院校,即為現在的五所211財經類大學以及東北財經大學,雖然辦學都有間斷,但都以單獨建制存在至今。
(6)校史,以及官方認定的作為校史起點的建校日,無法比較。不少學校在近些年進行過校史的追溯調整,一方面是對校史工作的重視,一方面是對學校形象的維護。
如果以獨立建校,財經,本科教育三個維度來確定幾所學校的起始點,并尊重各校官網的表述(各院校都進行過校史調整,各時期也不盡相同):上海財經1932(國立上海商學院),東北財經1951(東北計劃統計學院),中央財經1951(中央財政學院),西南財經1952(四川財經學院),中南財經政法1952(中南財經學院、中南政法學院),對外經貿1954(北京對外貿易學院)。
(7)知名校友,大多都是畢業10年以上的歷屆畢業生,由于年代久遠,比較對現在來說參考價值并不大。
而且知名校友無法全面比較,因為統計太難了。
各個院校的畢業生總量也不一樣,不能光比較知名校友的多寡,得按同時期畢業生數量來算所占比例才行。
論學校的培養能力是要剔除30歲以后在職取得碩士博士學歷的這部分校友的,因為這部分人多數是為了混個學歷,甚至是功成名就(比如官至副部級,成為某董事長)之后彌補一個學歷上的短板。
就我所知,這六所院校的培養能力都非常優秀,都有大量的全日制校友位居官商高層,但各有特點。例如央財在國有銀行、財經部委、地方官員中杰出校友較多,上財培養的基金經理數量位居全國第一,外經貿在商務部、外交部、海關以及駐華外資企業有較大影響力,西財在四川政界、一行三會比較有影響力,中南財大培養出最多的財務總監,校友遍布財稅系統,東財的校友則集中于財政部門和國有銀行。
總的來說,這六所財經院校在同類院校中的培養能力是最優秀的。其他諸如陜西財經學院(西北財經學院、西安交通大學財經校區),湖南財經學院(湖南財貿學院、湖南大學北校區),江西財經學院(江西財經大學),天津財經學院(河北財經學院,天津財經大學),北京商學院(中央商學院,北京工商大學),北京經濟學院(首都經貿大學),山西財經學院(山西財經大學),上海對外貿易學院(上海對外經貿大學)在歷史上也有一定歷史地位。南京財經、南京審計、山東財經、浙江工商等校雖然本科辦學史不過三十年,但發展前景看好。
無論是哪個學校的畢業生,具體到每個學生的表現,個體差異就相當大了。
如果非要排名,高考分數是最重要的參考。
一、如果按照高考分數,以及全國影響力的話;
A+檔:中國財經類大學的第一梯隊無疑是“兩財一貿”,即: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上海財經大學、中央財經大學;這三所院校,均位于北京上海,與北京外國語大學、北京郵電大學等,長期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開大學、同濟大學爭奪全國各地的優質生源,不輸“C9“高校聯盟的生源質量和畢業生就業口碑,使得分數線水漲船高;
這三所高校中,如果論國際知名度以及口碑,應該是90年代獨領風騷的貿大,但貿大人自己心里也清楚,曾經的輝煌歷史難以再現,如今的學科建設發展一般,隨著中國經濟的強大,外企的光環反而不如國企、公務員等單位的吸引力更大,使得貿大學生的就業去向不像當年如此令人艷羨,但是作為財經類院校的一員,自認為貿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外語能力極高,曾有HR認為人大和貿大的學生,在求職面試中表現最為突出,不輸清北;
如果按照經濟學領域、會計領域,上財應排第一,上海地區不存在北京市,清華北大人大社科院等諸多院校光環碾壓,也不存在貿大、北師等傳統強校,所以上財在長三角的影響力是有口皆碑,但是當前重點學科建設與評估成績落后于中財,所以傳統意義上的財經類第一強校,位置略顯尷尬;
如果按照發展速度以及應用經濟學(金融、保險、財政、稅務等學科),中財毋庸置疑應是榜首,畢業生流向國企和事業單位的比例,高達80%左右,足見中財在體制內的認可度;
A檔:中國財經類大學的第二梯隊:四大“211工程”財經類院校之二:的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西南財經大學,分別在華中地區和西部地區擁有較高口碑,特別是西南財經大學曾是央行嫡子,擁有足夠的歷史底蘊和校友優勢,則位于第二梯隊;但按照當前的趨勢,中南財和西財的綜合實力與第一梯隊是逐漸縮小的,還面臨的一個尷尬困境。如今,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廈門大學、中山大學等綜合類名校,經管學科實力超強,而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傳統意義上的理工名校都已成立自己的經管學科,且資源優勢遠大于專業類財經院校,所以財經類院校的專業性優勢逐漸式弱,當前代表中國財經類院校的當屬四大211財經院校以及貿大,但中南財和西財的城市、資源不占優勢,是否能追上第一梯隊,兩財一貿的腳步,還要畫一個大大的問號。
B+檔:中國財經類大學的第三梯隊:則是原財政部部屬高校的,江西財經大學、東北財經大學;雖劃歸地方,沒有入選”211“,但在全國人民眼中,仍是不輸于一般的985高校,強于傳統意義上的211高校;
B檔:吉林財經大學、南京財經大學、浙江財經大學等地方性財經類高校
最后,以前也為東財遭受的不公待遇感到過惋惜。也曾經關注過各種學校排名,現在回首看看。其實財經類學校,或者說,學校之間天天瞅著排名意義不是很大。這東西可能也就高中生和大一大二的學弟學妹很關注。因為他們也沒別的什么可比可談的。
等開始找工作或者開始工作了突然發現。大家大多數其實都是平凡的人。在學校里絕大多數平凡的人最后區別不過是你在這片區域做柜員,我在那片區域做柜員。你在這里賣理財,我在那里賣理財。我在這里加班做底稿,你在那邊加班做底稿。學校之間那些差距突然發現非常渺小啊。
而那些特別出類拔萃的精英們,早就不是自己的學??梢远x他們的。他們找到的工作,以后得發展其實他在這a財會這樣,在b財也會,在c財也沒差。學校之間那些差距突然發現非常渺小啊。
別讓學校成為你的上限,也別讓它成為你的下限。
話說,那些什么科研能力本科教學質量與你何干。你不過是刷你的GPA,考你的證,做你的比賽,參加你的實習,出你的國,保你的研,找你的工作罷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