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平問題從來只是社會公平的溫度計,溫度計用于測量氣溫,但溫度計不是氣溫本身。
顧駿
兩會期間,有政協委員提出:教育公平問題首先是城鄉教育公平問題,為此,建議“農村教師的待遇高于城市教師20%至30%”。這一建議據說得到了教育界人士支持,有點超乎筆者想象。
近年來,每逢全國兩會,教育公平都是保留話題,熱度不減,爭議不斷。今年既有要求基礎教育資金往農村傾斜,也有要求削減大城市過高的大學招生名額,轉給 人口大省,如此等等。官員和專家都在呼吁教育公平,卻很少反思為什么要教育公平,是否因為公平是“好東西”,所以,教育公平也就“不要白不要”了?
在中國,教育公平問題從來只是社會公平的溫度計,社會公平的欠缺程度越大,教育公平的呼聲就越高。近幾十年中,表征社會貧富差距的基尼系數居高不下, “富二代”、“窮二代”等反映社會不平等代際傳遞現實的概念層出不窮,催生了公眾強烈的公平焦慮。教育公平的呼聲隨之一浪高過一浪,固化成兩會提案、議案 的關鍵詞。
誰都知道,溫度計用于測量氣溫,但溫度計不是氣溫本身,靠調整溫度計,而不是開啟空調,溫度不會變化。回到新聞本身,當下農 村教師待遇低,確實反映了教育公平的缺失,但這只是現象,如果不存在嚴重的地區間差異,不存在同一地區的城鄉差異,農村基礎教育經費怎么會如此緊缺?不是 經費緊缺,農村教師怎么會待遇低下?即便地方少蓋辦公樓,多建校舍,確實有利于改善農村教育,但單純依靠省下的這點錢,足以維持農村教育可持續發展嗎?就 是財政不吃緊的地方,也未見得年年都能得到經費或允許借貸蓋樓,真要解決問題還得靠地方財政收入或者上級下撥經費,否則杯水車薪,資金很快枯竭。
其實,許多時候提出中國教育公平問題的論者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想講的是社會公平,但一則不方便講,二則講了一時半會兒也不會見效,于是希望教育公平 開個口子,能讓社會公平邁一步。如此策略算不上“陰謀”,但迂回幅度過大,會讓公眾最后失去方向,真以為教育公平就是一切,最后反倒掩飾了社會公平問題。
誰都知道,落實教育公平有助于社會公平,但很少有人深究教育公平只是促進社會公平的權宜之計,因為教育公平的最后功能也只不過讓宏觀層面的社會不公平借 助微觀層面個人努力的通道,得到部分緩解。用一些社會學家的話來說,只要個人能夠通過自身努力改變地位,那整個社會結構上的不平等,就不再那么難以忍受 了。
按照這樣的思路,解決教育公平問題一方面可以通過改進社會公平來解決,當農村建設得像城市那么好,還擁有城市沒有的藍天、青山和綠 水時,農村孩子有沒有機會考上大學,恐怕就不會有那么多人議論。另一方面,聽憑社會公平缺失,只管盯著教育本身,縱然改變不了農村整體面目,縱然經費捉襟 見肘,也得讓國家和各級政府向農村教育傾斜。兩種方案,到底哪個更好?
中國是一個大國,巨大的地區差異堪稱國家心頭之患,不盡量縮短地 區間差異,政府就沒有盡到統籌責任,但過快縮短地區差異,國家戰略難免受到影響,畢竟在這么一個大國,各地區要齊步走、一同發展幾乎是不可能的。問問大學 教師,不同發展水平的地區生源在課堂內外的學習效率和培養成本是否有所不同?不顧優質教育資源總體緊缺現狀,力圖實現不分原有基礎的“分數面前人人平 等”,最后表現為人才培養、學術成就和國家科技實力的教育成果,是否能得到同樣提升?當然,這里不是對不同地區生源中每一個人作對比,更不是說發達地區學 生每個人都比欠發達地區學生優秀,而是強調宏觀問題的解決之道同微觀層面的解決之術不能直接混同,更不能簡單替代。
在國家不能不宏觀著 眼的情況下,官員和專家們能否從微觀著手,充分利用市場、公益等機制,群策群力,破解農村和其他欠發達地區的教育公平乃至社會公平問題?前幾年公益人士發 起“免費午餐”活動,后來得到政府響應,就是一個很好例子。多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案,少一些簡單化的批評,中國教育公平和社會公平的推進,一定會更快見 到實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