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兩會”成為全民關注的焦點。自去年開始,一系列的改革政策讓國內教育逐漸變化出新的樣貌,而此次“兩會”各項提案議案中透露出的信息也代表著未來教育可能的發展方向。盡管今年“兩會”對教育的關注度有所降低,但在這一與民生息息相關的領域中,各家言論仍然值得一觀。
胡衛:提案直指國際課程
近兩年國際學校、國際班火了,然而火的背后卻是國際課程班缺乏監管、管理混亂的現狀。在不少 二三線城市,學校打著國際班的幌子與中介合作,一方 面無法保證教學質量,另一方面國際班欺詐學生家長的事件也時有發生。然而在目前,針對國際課程的相關管理細則仍然是一片空白,對此,全國政協委員、上海教 科院副院長胡衛將高中國際課程的規范問題擺上了臺面。
胡衛指出,政府應建立國際課程第三方評估體系,以此加強對國際課程從教學內容到升學出路的全方位監督,并逐步關停中介與學校合作的國際班級。國際課程教育應擺正自己的辦學目的,不能將國際課程變為“洋應試”。
去年4月,在北京禁止公辦學校開設國際班之后,武漢、深圳等地也緊隨腳步叫停公辦學校國際 班,此外上海、廣州也對公辦學校的國際班在收費方面加以約束。在公辦學校逐步緊縮國際班的背景下,暗藏的卻是另一個明確的辦學導向。胡衛提出,公辦高中應 該逐步取消國際班,將國際課程讓位于民辦學校。
近年來,隨著各界對民辦學校的逐步重視,民辦教育如何個性化辦學、體現辦學特色便成為了大眾廣泛討論的熱點,而將國際課程作為民辦學校獨立于公辦學校的特點無疑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