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3天,北京市2016年高考成績即將公布。記者了解到,為了讓學生不浪費考分而進入理想學校,不少家長不惜花費重金請培訓機構幫忙“支招”志愿填報。調查中記者發現,個別高考報考機構的填報培訓叫價已經高達近10萬元。(《北京青年報》6月20日)
“考得好不如填得好”,“填對一個志愿,等于多考20分”……每到高考季節,一些志愿填報咨詢服務機構便爭相打出廣告,吸引考生及家長前來 咨詢。特別是從去年開始,全面實行平行志愿錄取投檔以后,許多考生和家長對填報哪所大學、哪個專業更加“拿不準”了,在這種背景下,高考志愿填報咨詢費用 更是水漲船高。
問題是,從現在的情況看,一些高考志愿填報咨詢機構“自我神化”的跡象非常明顯。一方面,高調表示自己有大數據支撐,準確率非常高,非常人 能比;另一方面,宣稱自己擁有資深專家,可以量身定制志愿填報方案,確保錄??;更有甚者,會暗示自家人脈資源極其豐富,路子非常廣,好像除了他們,別人填的志愿都不保險似的。而在這種拼命鼓吹的背后,咨詢費用呈現暴漲趨勢,并不乏陷井和騙局。
何以見得?其一,所謂的大數據并不可靠,因為這些招生計劃數、投檔線、錄取線等數據是公開的,大家手中都有,倘若人人都用這些數據來計算, 作出“利己”的選擇,豈不就要大撞車?其二,所謂“打包票”絕對是在蒙人,平行志愿并非一錘子買賣,只要適當拉開梯度,鮮有滑檔的。其三,那種“我有資 源”的曖昧式暗示,更是騙你沒商量,道理很簡單,在整個志愿填報過程中,相關數據是絕對不可能外泄的,除非各省市教育考試院是他家開的。最典型的例子 是,2015年江蘇本一線出爐后,一個讓江蘇考生集體哭暈的現象出現了,由于報考者太少,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醫學院等幾所京滬名校在江蘇的理科投檔線 就是本一線。那些口口聲聲號稱擁有“資源”的咨詢機構,怎么沒有事先得到這個“內幕消息”呢?
看來,家長們該好好擦亮眼睛了,別輕易上當受騙。與此同時,希望教育部門在高考結束后,能通過多種途徑,對考生及家長進行志愿填報的輔導工作,如此一來,咨詢機構就很難再坑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