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一到周五 每天十分鐘
成語不用錯 學習更輕松
飲鴆止渴
今天給大家帶來的成語是“飲鴆止渴”[yǐn zhèn zhǐ kě],它形容人用有害的辦法去解決眼前的問題,而不顧更差的后果。
鴆是一種傳說中的毒鳥,在這個成語里面指的是鴆酒,也就是用鴆鳥的羽毛泡的毒酒。
這個成語出自《后漢書·霍谞傳》:“譬猶療饑于附子,止渴于鴆毒,未入腸胃,已絕咽喉。”東漢的時候有個叫做霍谞的少年,他的舅舅被人誣蔑擅自刪改詔書,這在當時是殺頭的大罪。為了救自己的舅舅,霍谞給朝廷上疏,里面寫道:“宋光(霍谞的舅舅)一向都奉公守法,一直做到州長的職位,沒有犯過一點小罪。他無端端說要弄清楚詔書的真偽,這有什么必要?而且就算是對于詔書有所懷疑,也不可能冒著犯死罪的危險去刪改吧?這就好像一個人在饑餓的時候靠附子(一種毒草)來充饑,在口渴的時候拿鴆酒來解渴。這東西剛喝進喉嚨里面,都還沒有到達腸胃,人就已經死了。這事情正常人怎么會去做呢?”大將軍梁商看了上疏之后覺得霍谞說的很有道理,就把它呈給了皇上,很快,宋光就被無罪釋放了。
口渴,有很多辦法可以解決,可以喝水,可以喝別的飲料,甚至可以吃點水果。但是如果拿毒酒來喝的話,就算是解渴了,那喝的人也要死了,這肯定是一種非常愚蠢的解決辦法。人要是為了填一個小坑,然后就給自己挖了更大的坑,最后坑的只能是自己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