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及改革,中國高層喜歡用比喻。
“啃硬骨頭”、“涉險灘”已成為習近平為人熟知的“改革比喻”。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前,他又一次用類似的生動表達發出改革動員令。
9月,習近平在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八次峰會上指出,中國正在就全面深化改革進行總體研究。他說,“殺雞取卵、竭澤而漁式”的發展是不會長久的。
10月,在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上,習近平用“爬坡過坎”、“成長的煩惱”來形容中國經濟轉型之艱,又以“彩虹往往出現在風雨之后”表明堅持改革的信心。他說,要“敢于向積存多年的頑瘴痼疾開刀”。
李克強10月在中越工商界午餐會上說,將堅定不移地推進經濟體制改革,“無論是險灘還是深水區,我們都會義無返顧、勇往直前。”
觀察人士認為,中國改革面臨攻堅克難的任務,形勢十分復雜。領導層用生動形象的比喻講改革起到了傳遞政治勇氣和智慧、凝聚改革民意的作用。在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前夕,這樣的作用尤為重要。
中共中央黨校黨建教研部主任王長江說,抓住百姓最關心的問題,通過語言動員來凝聚人心,使大家理解改革的方向,明晰改革的路徑,高層用比喻講改革是有政治考慮的。
“改革如果沒有足夠的人氣,就很難推動了。”他說。
去年11月產生的新一屆中共中央領導集體,面臨的一項重大挑戰就是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觀察人士認為,一方面,中國身處日益復雜的國際經濟和政治環境,要避免“中等收入陷阱”,轉變以往不可持續的經濟發展方式,都要求進一步深化改革。另一方面,中國國情復雜,改革需要破除長期積累下來的體制機制弊端并觸動一些既得利益。
人們注意到,十八大以來,以往在“官話”中少見的生動比喻多次出現在中共領導人關于改革的講話中。
去年12月在廣東考察工作時,習近平首次用“啃硬骨頭”、“涉險灘”、“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等比喻強調改革需要“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要做到“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
李克強在十八大后主持召開全國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工作座談會時說,改革“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他還說,要在探索中“排雷”和清除“荊棘”。
2013年全國兩會閉幕后的記者會上,李克強一句改革“喊破嗓子不如甩開膀子”使人印象深刻。他說,觸動利益往往比觸及靈魂還難。提到簡政放權,他直呼要有“壯士斷腕的決心”。
5月,在動員部署國務院機構職能轉變工作的全國電視電話會議上,李克強談及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時說,“開弓沒有回頭箭”,要堅決打好這場攻堅戰。
“壯士斷腕”、“涉險灘”、“開弓沒有回頭箭”都帶著點“狠勁”,傳遞了領導人攻堅改革的決心。
華僑大學法學院副院長戴仲川說,改革面臨重大利益格局調整,要減少既得利益方的干擾,要有決心勇氣和政治智慧,更要凝聚共識。中國人口眾多,情況復雜,如果用很深奧的理論和語言,就和老百姓隔一層皮、隔一堵墻。
在福建省南安市梅山鎮蓉中村黨委書記李振生看來,這些比喻通俗易懂,讓老百姓明白改革的重要性和現實的復雜性,才會真正把中央精神貫徹下去。
“我們長期聽官話,照本宣科,一套又一套,這個領導說今天我講‘三點’,那個領導說‘一二三四五’,說的都是大道理,老百姓聽不懂。”他說。
分析人士說,“改革比喻”不僅巧妙地凝聚民意,還包含了重要的改革智慧。
在報道習近平12月在廣東的講話時,新加坡《聯合早報》援引分析人士的評論:“習近平提出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其實就是要打破各種利益集團對社會資源的壟斷,這種局面已經嚴重阻礙了改革的推進和普通百姓的上升通道。”
李克強在闡述改革的方法時也善用比喻。他說,深化改革“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談轉變政府職能,他說:“放和管是兩個輪子,只有兩個輪子都做圓了,車才能跑起來。”
引用比喻推動改革是中國改革經驗之一。“摸著石頭過河”,“黃貓、黑貓,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貓”,這些比喻已成改革名言,流傳甚廣。鄧小平的“貓論”后來演變成“不管白貓黑貓,抓到老鼠就是好貓”。
戴仲川認為,政治家都知道動員群眾的重要性,他們有個性、精彩、貼近群眾的話流傳開來,后輩政治家也會從前輩身上汲取政治智慧。
去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2013年要“明確提出改革總體方案、路線圖、時間表”。在改革比喻幫助形成改革共識之后,人們期待三中全會出臺的改革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