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是一次新的挑戰”、“新高考后將沒有成績排名了”、“目前的工作,既要把高三這屆的老高考教學工作組織好,又要研究和實施高二新高考的應對方案,兩者差異太大,比較頭疼”、“2017年的高考改革,中學新課標的變化,可能都會對我們中學、大學的有機銜接帶來一些影響”……臺州幾所高中校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眾說紛紜。
2017年6月7日,浙江省幾十萬考生將迎來首次新高考。按照新高考方案,我市今年9月上高二的普通高中學生都要進入大規模走班教學階段。對于改革試點省份浙江來說,新高考有什么樣的新變化呢?記者也發現,有的老師、學生對此有些“恐慌”情緒,家長們對新高考的了解還存在誤區。

“一考定終身”變為“一選定終身”?
浙江高中生們今后要有春秋假了!一年將有四個假期,幸福怎么來得那么突然?其實,這跟即將于2017年到來的新高考有著直接聯系。眾所周知,我省是全國兩個高校考試招生制度綜合改革試點省市之一。從2017年開始高考由“一考”變“多考”,由“統考”變“選考”。
省政府2014年9月9日發布了《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試招生制度綜合改革試點方案》,語文、數學、外語為必考課目;考生根據本人興趣特長和擬報考學校及專業的要求,從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技術(含通用技術和信息技術)等7門設有加試題的高中學考科目中,選擇3門作為高考選考科目。
國內有關高考的改革一直在進行,新高考浙江方案最大的亮點就是把選擇權還給了學生。臺州市教育局教育考試院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取消文理分科以后,浙江‘7選3’科目有35種選擇組合。”
但臺州幾所高中的老師們向記者反映說,在高二年級選課時,很多孩子不知道該如何選擇;家長也是一頭霧水。“更為關鍵的一點是,高一年級學習結束后,學生必須對新高二課程作出選擇,選擇組合方案,一旦上報不可更改,即使將來可能允許個別學生修改,也將極大浪費高二年級的時間成本,改過來后的學生也很可能失去了高考的競爭力。”
路橋陳女士的女兒就讀于路橋中學,馬上就要進入高二學習階段。她對記者說:“過去,我們全社會批判高考最多的是‘一考定終身’。但是,現在新高考方案下,浙江高一學生在16歲至17歲的年齡段就要對自己進行全面的職業規劃,因為兩年后高考報考的‘專業+大學’密切相關。這不是變成了‘一選定終身’嗎?”
臺州一中有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師說:“目前,對于高一學生這種選擇方式是否合理,尚無定論。現在我們臺州很多所高中的做法是,高一年級學生考試后,把語文、數學、外語三門必考科目成績排列出來,再把不同選課組合成績的年級排名拉出來,一并交給學生家長。”然而問題是,面對這諸多排名,諸多科目組合,諸多排序,家長和學生更加茫然了……
相關閱讀:

實行走班化教學 困難與挑戰并存
選好課以后,每個高中學生人手一張課表,打破了原來一個行政班級一張課表的局面。有些家長表示了擔憂:在這場“革命性的變化”后,師資緊缺,場地不夠的問題該如何解決呢?誰來保障走班教學的質量不下降?我市幾所高中學校的校長表示,他們正在討論是否嘗試用現代網絡技術來解決這些問題。
但對于這個問題,華東師范大學教授、浙江海寧高中校長周彬認為,在高中階段,就利用網絡技術教育替代現場教學,會影響師生即時互通,影響師生情感互動。
除了場地、師資不足的擔憂,也有部分臺州的家長對“走班”這種教學形式,表示了不支持的態度。甚至是有的高中教師也表示,新高考下的高中學生只有晚自修、班會與體育活動課在一起,其他所有的課程學習都走班,老師同宿管辦的阿姨是一樣的定位。“高中走班教學以后,行政班弱化,學生的集體榮譽感、歸宿感都會弱化。”
這樣一來,班主任全面了解班級內每個學生的要求,難以落實到實處;而且,班主任與成長導師可能出現“兩個和尚沒水喝”的情況,名義上都管學生,實際上都不管學生;另外學校的教育工作難以進一步推進落實。因此,很多高中校長呼吁:希望省財政、人社部門額外增加對高中的經費投入與教師編制等。
“三位一體”等自主招生或成“寵兒”
2017年的新高考模式中,高校共有4個通道可以選拔人才,在4個通道中,北大、復旦作為985、211大學,是否會把三位一體作為招生的一個基本方式?這是我市不少高中校長的想法,也是全省的集體聲音:“北大、復旦、中科大作為國內知名的高校,在招生時,是否可以多增加些‘三位一體’與自主招生的比例。”
我國高校負責招生的老師也給出了正面的回應:“我們發現通過不同方式招收的學生,如在浙江通過中學校長或者老師推薦的學生、自主招生的學生、學科競賽選拔進科大的學生,通過這三種方式招收進來的學生,后續的整體成績都要高于平均水平。”
在北大,也有類似的數據統計,通過“中學校長實名推薦”、自主招生、學科競賽的保送生,以及高考4種不同渠道進入北大學習的學生中,后續在學校里表現最好的是通過“中學校長實名推薦”進入北大的學生,之后是通過自主招生和學科競賽保送進入北大的學生,最后才是通過高考進入北大的學生。

職業生涯提前規劃:不能偏科要注重綜合素質的培養
在高考改革背景下,除招生模式外,很多家長關心中學的職業生涯規劃課、中學老師的自我提升,以及與大學課程的對接等問題。
“以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為例,如果僅憑高中老師的力量開課,很難全面合理地給學生科學指導,高校老師能否提前進入高中課堂,全面地給學生介紹大學專業的一些課程?能否給中學老師就‘如何培養創新型人才’進行培訓?”臺州一些家長提出建議:“高中老師能否重返高校進修,再去面對我們新型的人才培養? ”
北大教育學院書記文東茅曾以慈溪中學、新昌中學、舟山中學、長興中學、桐鄉高級中學、富陽中學、衢州二中、義烏中學、臺州中學,共9個高中聯考成績作為數據,做過“學考科目等級賦分對高考區分度的影響”的課題報告,并得出了一些看法。
他建議,選考科目滿分的學生,不要再為了“占位”而重復考第二次。文東茅認為,選考科目的賦分計算方式與英語聽力29分到30分的模式不同,選考科目即使考試分數上漲了一分,但最后的賦分不一定會上漲。此外,他還強調,選考科目滿分的學生,如果再去考第二次,很可能會被高校在錄取時進行品德上的扣分。
而且,他認為高考學生不能偏科。偏科的學生即使考試的總分高于各科成績相對比較均衡的學生,一旦計算成賦分之后,賦分的總分有可能反而會低于各科成績比較均衡的學生。 “不要過于注重高考和選考科目成績,應該更加注重綜合素質培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