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大學生被譽為天之驕子,集幸運、棟梁于一身。而現如今大街小巷到處是大學生的身影,擠公交的站牌下,低價搞促銷的超市里,以及人滿為患的求職現場。環顧周圍,近幾年有多少人戴著大學生的頭銜,拿著可憐的薪水。大學生太多,普通工人短缺,使得前者行情看跌,后者看漲。然而我國教育從精英時代轉入大眾時代,大學生則面臨越來越困難的處境,供求問題,大學教育問題及學生個人素質等因素的改善將利于緩解這種局面。

曾經堅信知識改變命運。大多數人仍舊認為考大學是她們的唯一出路。在一些村鎮,無論是誰只要是考上了大學,都會成為整個家族甚至是整個村鎮的榮耀。在傳統的認識里,好像成為大學生就有了美好的未來,有了人生的保障。所以,千軍萬馬爭著過高考這條獨木橋。寒窗苦讀數十載,消尖了腦袋終于擠進了傳說中的高等學府,終于成為了夢寐以求的大學生。可是,本以為苦盡甘來我們卻發現此時的社會卻戲劇性的發生了改變。
曾經人們觀念里的大學生,是知識和能力的化身,甘于奉獻,值得信任;說到大學生,人們贊嘆,人們欽佩,大學生是社會里的精英,是國家的未來。可是現在,人們眼中的大學生再也不是香餑餑,不是天之驕子,而是一種普通學歷的悲慘可憐的廉價勞動力。過去,大學生總是處于優越感中,想到自己的身份就感到驕傲,比人高了一等。可是現在自己都覺得這種身份不值一提。就像有人說的現在的大學生像土豆一樣不值錢。
在當今社會中月嫂月入過萬、程序員改行賣水果變高富帥、臺灣近八成白領想當藍領…… 從小學到大學畢業,一路披荊斬棘,到最后收入卻可能還比不上一些低技術含量的工種。 怪不得網上還有段子說,考上大學的要和棄考的同學搞好關系,畢業后就去他那里打工了。 這實在沒辦法,別說是大學生,現在連博士生也滿街走。所以說,大學生貶值,完全是擴招帶來的結構性問題。

首先,大學擴招致使大學生及人力資源總體上供大于求。正如人們常說的價值規律一樣,供過于求價值當然會下降,當然就不值錢了。我們知道,自上個世紀90年代末,我國高等教育招生規模不斷擴大,漸漸由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轉變,按照國際經驗,我國已經進入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可是,現在大學拼命擴招, 擴招后的學校教學硬件設施卻遲遲跟不上,我國現在根本就無力提供給每個勞動者和潛在勞動者以工作,每年社會中提供的崗位數量遠遠少于社會中需要的的數量,突然增加的這些人找工作實在是不容易,對社會對學校及學生本身都很不利。
其次,大學教育在專業的設置上、培養的方向上、教學內容的層次上都存在與市場需要脫節的現象。很多普通大學盲目擴招卻不管質量,沒有自己的特色,或是所設專業落后無前景。
一些大學生所學的知識和擁有的能力不能與社會需求一致,所學最終學不能所用,只是紙上談兵。如我們師大,師范類是強項,而有些專業如法學卻并不怎么有優勢,更何況近幾年法學已經是飽和狀態,就業早已成為問題,可是我們學校前幾年還一直在招生。這種教育結構上的不平衡致使大學生就業領域的不均衡,當然也造成畢業難就業,知識應用不到位的情況。
當然,大學生作為主體也應該為這種情況的出現負責。正如馬克思哲學教育我們的一樣,人具有主觀能動性,只有正確的發揮主觀能動性,尊重客觀規律,選擇正確的道路才能經得起實踐的考驗,才能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可是看看現在,為什么一些用人單位越來越鄙視大學生?為什么一些人會評價大學生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當然沒人敢說大學生一點錯都沒有。一些所謂的大學生畢業了還連畢業論文怎么寫都不清楚,四六級都過了可是一遇見老外還是和啞巴一樣,滿嘴道理卻不能用到工作上,唯利是圖學些皮毛知識來只為炫耀等等。而在五六十年代的大學生一般都沒有打馬虎眼的,再者那時的大學生也實在是鳳毛麟角,可遇而不可求.而現在呢?

學術腐敗正在吞噬著大學生.大學生自命清高,孤芳自賞,自己覺得自己可以做并且做好很多事情,可社會覺得大學生浮躁不務實干不了什么事情。這種矛盾隨著供求矛盾的尖銳也開始尖銳起來。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與實踐的能力遭到質疑。隨著社會發展,越來越多的不合格大學生給社會給企業留下不實的印像。本來飽和的大學生怎能不更加廉價。
上述問題的解決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事物是聯系的發展的,我們要用全面的發展的觀點看問題。只有社會國家,企業與大學生共同努力才能一步步扭轉這種局面。
針對大學生供過于求這個問題,其實確實不好處理。我國教育政策是人才強國,提高國民素質要靠高等教育的普及,擴招是必然的。但是,希望今后國家在批準大學擴招的資格及規模時多些考慮,多些考察。貫徹實行我國的素質教育,嚴格控制非必要大學的規模,對一些實力強的大學加大政策扶持,充分發揮名牌大學的力量,真正提高教育質量,達到既定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