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過了大半,有的人準備行囊奔赴大學生活,有的人卻要重回學校,開始復讀生涯,可謂幾家歡喜幾家愁。高考成績固然重要,但決定命運的絕不只是一紙分數。
我們都知道晚清名臣曾國藩,他才識過人、品格高尚,被譽為“古今第一完人”,可你是否知道曾國藩也曾是個“復讀生”呢?
1811年,曾國藩出生于一個湖南的書香門第,他的父親曾麟書是個不得志的書生,把自己的希望都寄托在兒子身上,從曾國藩很小的時候便教導他四書五經,可不知是教的不好,還是孩子不開竅,曾國藩考秀才考了七年,居然都沒考上。
一次落榜就算了,居然來了七次,這還只是一個秀才啊!
可想而知,年輕的曾國藩心里有多郁悶,承受著多大的壓力。好在在他22歲那一年,考官終于高抬貴手,曾國藩以倒數第二的身份,勉強過關。
第二年的鄉試中,曾國藩又一舉拿下了舉人,只剩下一個會試,就可以當官了。
23歲的曾國藩意氣風發,來到京城應試,他以為自己這次一定能高中,然而放榜的時候,卻沒有看見自己的名字。
是的,他又一次落榜了。
這次的失利對曾國藩的打擊很大。他一度對科舉喪失了興趣,寄情山水,排解苦悶。
他閑逛到金陵的時候。無意間在路邊的小攤中發現了一本《二十三史》,一時好奇翻看了幾頁,沒想到這無意間的舉動,徹底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
那時的科舉,主要的參考書是四書五經,考的是八股文,之前忙于考功名的曾國藩對這種史書并沒有太多涉獵,沒想到這隨意的一翻,曾國藩卻被書中的內容深深的吸引了。他當即決定把這套書買下來。
那時他身上的盤纏也已所剩無幾。于是他把身上的衣服典當買下了這套書。他如獲至寶回到家后。如癡如醉的閱讀手不釋卷。
在史書中,他徹底打開了眼界,也改變了自己看待事物的辦法。他頓悟,讀書的最終目的不是做官入仕,而是提高自己,造福百姓。
有了這樣的決心,他讀書更加用功,在下一次的考試中,他一舉高中探花,在殿試中他的表現又深受道光皇帝青睞,被皇帝親自曾國藩位列三甲第四十二名,賜同進士出身。
而曾國藩在成為高官以后依然不忘初心,嚴格律己。最終得到了“古今第一完人”的贊譽。
若是沒有這么多次的失敗,沒有失利后的思考,曾國藩也許就成了清末眾多平庸官員的一員。
所以說,考試并不能決定你的人生,有很多事是比高考分數更重要的,比如情商、逆商和見識。也許你現在的人生正面臨挫折,請不要灰心喪氣,失敗也許正是你人生面向輝煌的轉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