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提示
雖然2017年考試大綱的變化對應屆的考試影響不大,但對2018年起使用全國卷的學生來說,要引起足夠的重視。全國卷從試卷結構、考點呈現、作文考查傾向等,均與目前的山東試卷不同。兩位資深專家的解讀,希望能從理論與實踐上,幫助師生準確解讀本次考試大綱的變化,在當前的教學中做好準備。
1
發揮高考試對中學教學正面“指揮棒”作用
溫儒敏,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標修訂專家組召集人,人教版《高中語文》執行主編。
2017年的語文考綱做了一些調整,這些調整是切實可行的、科學的,將有利于提升高考語文試卷命制的質量,更好地滿足高校人才選拔的要求;同時也有積極的導向性,將發揮高考“指揮棒”正面的“指揮”作用,有針對性地解決語文教學實踐中普遍存在的某些問題。比如,以往試卷現代文閱讀部分有 “文學類文本閱讀”和“實用類文本閱讀”兩個模塊,要求考生二選一。由于“文學類文本”閱讀能力更需要長期的熏陶與積累,很難“速成”。因此,歷年高考選“文學類文本”的考生很少,許多學校也都不重視“文學類文本”的教學,甚至基本放棄這方面的學習。而從人才培養的語文綜合素質要求看,不光要有語言運用能力,以及與此相關的對信息篩選的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也要有審美鑒賞的能力。所以文學審美教育是語文不可或缺的內容。這次考綱修訂把兩類文本的二選一形式,改為都是必考,意義重大。這不但能對考生素質做更全面的考查,也將對一線教學中存在輕視文學審美教育的傾向起到糾偏作用。
再如,在“古詩文閱讀”部分增加“了解并掌握常見的古代文化常識”的考查內容也是必要的。這將促進語文教學更加注重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但古代文化常識的考查如何結合作品的閱讀去命題,而不是簡單的考名詞概念的記憶,也是一個難點。
另外,語文加大考閱讀速度和閱讀量,不能不說是一個好的發展方向。閱讀速度和閱讀量也是衡量語文能力的重要指標。當前,為何語文教學效果不好?原因之一就是拘泥于精講、講讀和反復訓練。直接的結果是學生對訓練和考試更加熟悉,卻未必培養起了良好的讀書興趣和習慣。讀書太少始終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大弊病,如果高考能適當增加考閱讀速度和閱讀量,可以從一定程度上促進學生養成多讀書的習慣和比較好的閱讀能力,也有助于語文教學的改進。
2
高考的首要任務是為高校選拔人才
余黨緒,上海師范大學附屬中學語文特級教師。
此次考綱修訂,著力于澄清“必備知識、關鍵能力、學科素養、核心價值”的層次與關系,探索能力目標設計的學科化,在命題上強化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和創新性,對語文教學有著特別的值得關注和思考的意義。
修訂所涉內容,都是目前語文課程與教學改革中的重點、難點或熱點,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這些問題都需要我們持續的聚焦與探索。比如,改善學生的閱讀素養,加強傳統文化的學習,注重高階思維的培養,突出問題解決和創新能力的培養,等等。這些修訂,既是對我們一線教學教研的回應、總結與肯定,也是語文教學改革走向深入和具體的需要。
從具體內容看,將“實用類文本”與“文學類文本”由以前的選考其一改為二者必考,看起來是個較大的變化。兩種文體在內容、形式及閱讀的功能、方法和規律上都存在差別,但實際上也有彼此交會融通及相互促進的一面。多元化的閱讀有助于語文素養的形成,為學生未來的個性化發展奠定寬厚扎實的基礎。事實上,無論是國家的課程方案與標準,還是各版本的語文教材,在這個問題上都有清醒的認識和精心的安排。針對這個修訂,一線的高考備考工作確實需要做一些相應的調整,但總體上它依然在教學的范圍之內。
這次修訂的另一個引人注目的地方,是強化傳統文化的檢測。傳統文化的教學,重在認知、理解和傳承,這是語文教學的一個核心內容,在日常教學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這次修訂明確地提出增加“古代文化常識”的考查,意在引導學生掌握必備的文史知識,理解傳統文化的精華神韻和價值理念,不大會加重死記硬背的負擔。
在“能力目標設計學科化”上,這次修訂尤其值得期待。語文學科有著顯而易見的綜合性和復雜性,厘清學科的能力目標,對于一線教學和備考都有著積極的意義。
人們常說高考是教學的指揮棒。高考不僅是“指揮棒”,還要成為教學的“撬棒”。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翹起地球。期待這個考綱能夠成為這樣的一個支點,“撬”起廣大一線教師參與教學改革的熱情與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