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關于不同年齡段跳槽動機的大數據調研顯示,導致90后跳槽的主因,不是之前困擾職場人的共同因素:薪酬。而是重新選擇方向。這一新的趨勢背后的個人意識的覺醒,尋找個人價值的心理動因,源于哪里,為什么在90后尤其明顯,需要深思。
如果是70后玩命加班,80后不喜歡加班,那么90后用玩笑的說法,就是不喜歡上班。職場段子并不準確。在不喜歡上班的群體中,真正厭倦工作、厭倦融入社會的畢竟是少數。從另外一個數據可以佐證:90后是最愿意花錢花時間參加各類培訓,只要他們認為有幫助。愛學習求上進的群體,不應該厭倦工作,除非不喜歡。在沒有生存危機、生活壓力的當下,為了愛好和價值實現去工作,成為新新職場人的內在驅動力。如果目標不在,驅動力也就談不上了。
兩個案例對比:
1、其一是張老師曾經的一個同窗,目前在一家知名高校物理學博士畢業從事教學科研工作。按她的說法,當初父母給報的物理學,不過就是因為父母是科研世家,慣性思維罷了,自己并不喜歡,但既然踏上這條路就得走好。這是70、80后的特點:服從;
2、 老師的孩子,英國電子工程專業碩士,在完成了父母的心愿拿到文憑回國后,一頭扎進新媒體并樂此不疲。面對父母的質疑,小伙子理直氣壯,之前是父母指定,現在完成任務了該為自己生活。90后的特點:自我
兩個年代,不同選擇。之后后者,值得慶幸的是明白自己的興趣方向。但幾年時光花費在不相關的專業上,時間成本損失也是慘重的。
既然我們面對90后是這樣的特點,在選擇大學專業方向時,如果學生有自己的主張,又與父母初衷相悖,如何抉擇?如果學生沒有自己的主張,不是他們不愿意堅持,只是還沒有發現,是用時間去驗證,還是及早甄別發現?
無論選擇如何,都面臨投入產出比。不要單純相信條條大路通羅馬,只要努力總歸有好出路。這樣的話對80后說可能有用,但90后,最擔心的是每條路他們都嘗試,但淺嘗輒止,彷徨不知歸處,大好光陰就在蹉跎中失去。
工匠精神,意味著專業收到推崇和尊重的時代。每個專業領域,都需要長久的耕耘和積累。短時間認不清方向可以,但長時間彷徨,對90后的成長非常不利。
00后即將登場了,他們又是怎樣的特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