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沒有學業規劃的志愿不是理性志愿。高中生的學業規劃首先建立在對學生個性、興趣、愛好、意志、品質等個性特征綜合分析的基礎之上,其次高中生的學業規劃離不開對社會發展和高校專業設置的理性分析的基礎之上。
學 業規劃最忌諱的事情就是被大數據的引導。在學生發展的過程中,有許多機遇和偶然性。大數據的引導看起來是科學的,實際上有許多不合理的因素。比如用學生學 習成績位次排名報志愿,很多情況下這樣報考的志愿往往結果是高分低就,因為你必須想到你前面的學生可能出現的報考情況。事實上在你前面的學生不一定都要報 考你所報考的學校,就是能上北大清華的學生,也可能在最后選擇了香港的大學或者出國留學。
比 如許多家長關注大學排名,這樣的排名其實對許多優秀的專業院校是不公平的。就像中國最好的藝術類院校中,僅僅只有一所211院校。北京電影學院不是211 學校,但是她依舊是影視藝術的最高殿堂之一。許多家長看重學校的排名,“985”院校還是“211”院校。其實就是“985”院校也不能保證把每一個學生 都培養成功。
所以,從理想的角度,選擇適合自己的志愿才是最合理的最理性的高考志愿。今天,許多老師把考后志愿填報的平行志愿填報概括為三種策略,沖高、適應、保低。其實理性的高考志愿只有一種就是合適。因為這才有利于孩子終身發展。所以我們不要害怕高考志愿浪費了學生的考分。
這樣我們能得出的結論就是對家長和學生來說了解社會的發展才是學業規劃的關鍵。
2. 如果一本院校要優先選擇學校,然后選擇專業。二本及以下院校要優先選擇專業。因為一本院校能夠提供學生優秀的教學資源,不僅是專業的而且是跨專業的。這里 學生的學業、人脈和學習的平臺更優秀。二本及其他的院校本身教學質量和提供的平臺沒有太大的區別。為什么不選擇一個自己更喜歡的專業呢?
3. 本地院校外地院校不猶豫,發展潛力放首位。許多家長經常在本地院校和外地院校面前反復猶豫,其實這里最關鍵的因素是看那所學校更能給學生發展空間。北京的 學生上西南政法如何?上合肥工業大學如何?上江西財經大學如何?我要說的是許多學生去了外地發展的都非常優秀。詢問過許多學生,都對在外地上大學心懷感 念。在同樣條件下,那所學校能激發孩子的潛能,能給孩子更大的發展空間,那所學校就是最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