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教育部召開全國普通高校招生錄取工作視頻會議,對今年的高校招生錄取工作進行動員部署,要求各地各校嚴格執行紀律,切實規范招生錄取工作,做到錄取“零點招”、計劃“零突破”、違規“零容忍”。
高校招生錄取既是國家選才的重要渠道,也是社會各階層共同關注的社會公平實現機制,涉及政府公信力和學校乃至教育界的整體形象,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不可不倍加小心。
當前,中國經濟發展正從以資源消耗為主的外延式、粗放型模式向以創新為主的內涵式、集約型模式轉變,中央提出“新常態”,號召“創新、創新、再 創新”,反映了對人才的新標準和人才隊伍建設的新要求。近年來,從中央到地方,都在探索如何通過高考招生改革,讓更多具有創新創造潛力的學生能有更多機 會,進入高水平大學深造,助其發展,為國育才。如此事關重大的改革如果因為紀律執行不嚴,甚至被部分人不當利用,那不僅國家選人的目的難以實現,還會因為 公平受損而導致社會反彈,已經邁出的高考改革步伐也有中止的可能,不可不察。
中國教育從來都承擔著促進社會公平的重大責任,在城鄉二元結構尚未完全消除、貧富分化的勢頭尚未完全扭轉、階層矛盾易于激化的當下,公眾對教育 公平高度敏感,困難家庭的脫貧希望寄托在子女“寒窗十年”后的高考成功之上,農村孩子指望著通過大學校門走出傳統鄉土,走進現代化大都市,高考招生錄取流 程中任何一個環節出問題,都可能導致學生乃至其全家希望破滅。近年來,一些地方發生高考招生錄取舞弊案招致輿論洶涌,不僅涉及價值觀,還關乎巨大的現實利 益。
何況,中國高考招生錄取從來都是在政府主導、主管部門嚴格監管下進行的,絕大多數高校尤其是名校,都是公立學校,承擔著明確的社會責任。作為公 共利益的守護人,行政部門能否嚴格依法履行職責,確保高考招生錄取(工作)的嚴肅性和公平性,直接關系到政府的公信力。而作為核心價值觀的體現者和弘揚 者,高校自身必須具有遠高于社會平均水平的道德素養,不能自毀清譽。無論由于何種原因導致高考招生錄取出現問題,都會動搖公眾信心,助推社會道德滑坡。
因此之故,教育部這次會議特別要求各級教育行政部門、招生考試機構、教育紀檢監察部門和高等學校“擔負起主體責任和監督責任,切實維護招生錄取 的公平公正,做到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不但必要,而且及時。當然,所有這一切都會給人老生常談之感,但決不能視之為空話,甚至以陽奉陰違的態 度來對待。在這方面,既要防范各種明顯違規行為,更要堵住多年來屢被詬病的制度性漏洞,如高考加分、資格認定和入學后轉學等環節。
近年來,教育部對各類加分采取了總體收縮的態度,同時為了更好地選拔人才,也給一些重點高校自主招生更大的權力。教育要改革,創新之舉是必不可 少的,但權力的擴大必須伴隨制度設計的科學和制度運作的嚴肅,不能一邊減少加分科目,一邊借“選人才”之名,有意無意地制造制度性“破綻”。不久前有地方 傳出“母女合寫論文”的考生也被自主招生錄取,就不夠嚴肅了。高考改革必須兼顧人才選拔效率和機會公平,兩者不可偏廢,更不能直接沖撞。巧借名目的鉆漏洞 比明目張膽的違規,危害更大,社會影響更壞,必須給予同樣嚴肅的處理。
高考招生錄取內含的利益巨大,完全依靠部門和學校相關人員的自覺,顯然是不現實的,教育部專門召開會議,重申紀律的必要性就在這里。但真要讓不 該伸手的人不敢伸手,還必須讓紀律真正落到實處,讓所有違規的行為得到整治乃至懲治,讓“零容忍”震懾所有心懷鬼胎者。國人不但期望今年的高考招生錄取工 作干凈清白,更期望承載人類文明的高等學府保持獨立于各種不當利益的斯文和超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