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現代職教體系,并不意味著要把所有的職校生都培養成碩士、博士,我們要警惕職業院校的過度升學傾向。”說起職業教育,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市教科院副院長胡衛顯得有些憂心。
2014年對職業教育而言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要求“到2020年,形成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國家在時隔9年后再次召開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
打破職教發展的天花板,建立人才培養的立交橋是構建現代職教體系的重要內容。但多名委員在調研中發現,這個好政策在有些地方卻走了樣。比如,一些職業院校借這個機會忙著找關系,升級為本科;一些“3+2”、“3+4”項目過度追求中職和大學應用本科、研究生、博士生的銜接,追求職業教育學生學歷水平的提升,而忽略了職教本身的特色。
胡衛認為,過于強調職業教育系統內部的銜接與貫通,過分拔高職業教育學歷,可能會導致職業學校成為類似普通學校一樣的升學教育,從而削弱技能型人才培養質量,失去職業學校的辦學特色,“這與現代職教體現建設的本意南轅北轍”。
委員們的擔心并不是杞人憂天,胡衛給中國教育報記者提供的一份資料表明,我國臺灣地區也曾出現過類似現象。1998年臺灣中職升學率只有24.76%,到2008年中職升學率高達86%。升學率滿足了中職學生的升學愿望,但盲目追求“高學歷”,直接導致一些職業學校走向了學術化。而職業教育一旦與產業需求脫節,學生就失去了就業競爭的優勢。后來,臺灣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才重新扭轉了升學的傾向。
職校生過于追求升學,是人才培養的一種浪費。民生教育集團董事長李學春認為,職業教育的結構層次必須與區域產業技術水平相適應,現代職業教育不是學歷的升格,而是與產業、行業、企業、職業升級相對應的升級版職業教育。提升職業教育質量關鍵并不在于解決“文憑”問題,而是要解決職業學校在專業設置、課程內容上與企業、市場的脫節問題。
一些職校專業設置滯后,教學內容陳舊,是委員們更憂慮的問題。
錫華集團董事長張杰庭委員抱怨說,他根據自己企業的需求,曾給某職業學校開了一份專業清單,要求他們“照葫蘆畫瓢”培養人才,因為這份清單是根據畢業生的“短板”提出來的,但學校卻怎么也開設不起來。最后,只好放棄與這所學校的合作。
胡衛在某省調研時也發現了這個問題,當地的產業已經升級為中高端服務業,但那里的學校還在教學生鋪桌布、擺茶杯。
四川現代教育集團董事長蘇華委員認為,許多體制機制障礙造成校企難以“合拍”,學校的專業設置和課程設置要報批,招生和就業要計劃,想從企業中聘請工程師擔任“雙師型”教師,但這些人因學歷、職稱、身份等問題進不了學校編制。“這些問題不解決,校企合作難免表面化”。
職業教育與市場最貼近,需要前瞻性的頂層設計,更需要管理部門具備現代管理意識,提高治理的能力。
胡衛建議,要盡快完善、修訂職業教育法,清理一系列歧視職業教育的規章制度和評價標準,真正實現依法治教。政府要集中精力做好頂層設計,從直接管理轉向間接管理,從微觀管理轉向宏觀管理,把該放的權力放掉,把該管的事管好,給學校充分的自主權,讓他們在市場中獲得自我生存的能力。
四川省教育廳副廳長王康委員認為,發展職業教育不是教育部門一家的事情,相關部委、行業、企業都要參與進來,為職業學校開綠燈。針對管理滯后的問題,他建議,相關部門要共同建立職業教育發展數據庫,運用大數據、云計算就職業教育和人口變化、產業需求進行關聯性分析,發布人才報告,指導學校辦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