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評論員 秦黛新
袁嵐峰、畢導、羅翔、何同學、張明徽……經常“刷視頻”的你對這些活躍在網絡科普領域的名字一定不陌生。他們是網絡上的知名up主、平臺大V,在現實生活中又是博士、教授,看似相隔很遠的兩種身份出現在同一個人身上,他們被網友賦予一個共同的名字:“學霸網紅”。
現實中的學霸成為網紅代表了什么?有人說這些本該在自己研究領域深耕的學霸們去當網紅是一種資源浪費;也有人認為這種來自學術圈的“降維打擊”為網紅圈注入了高質量的新鮮活力,樂見其成;還有人擔心高端人才當網紅會造成不良的效仿影響。
話題產生爭議的根源在于,學霸成為網紅的現象超出了人們的一般認知。許多人會習慣地認為,學霸或者說研究型人才就應該在實驗室、書堆間埋頭深耕,默默無聞地坐穩(wěn)冷板凳,他們的成功應該體現在學術成果上,不應該走到前臺炒作個人;而依靠網絡走紅的網紅們更多是為了博人眼球、獲取流量,他們的成功是走了一條取巧路線,許多時候名不副實。但事實上,從來沒有規(guī)定去明確劃定學霸、網紅這兩個群體應該是什么樣子。學霸網紅的出現,看似“橫空出世”打破了一種傳統(tǒng)觀念,但在這個被互聯(lián)網深刻改變的時代,學霸網紅的出現也不過是順理成章。
袁嵐峰的科普,帶我們走近了量子力學,讓我們去認識世界運行的原理;看羅翔普法,我們會發(fā)現原來看似枯燥的法律世界是這么的有趣;何同學更是讓我們看到了只要有實力,年輕人也能與世界大咖聊IT……
學霸走進網絡,幫普通網友打開了一扇了解新世界的大門,物理、法律、計算機、醫(yī)學……通過他們,我們發(fā)現這些曾經屬于某個學術領域的專業(yè)知識其實每個人都能去認知、去學習,我們更發(fā)現曾經認為晦澀難懂的詞匯、概念通過他們的講述也變得通俗、有趣起來。學霸成為網紅去進行科普,讓學術真正走出了象牙塔,走向了普羅大眾。學霸們在網絡上走紅、收獲大批粉絲,也恰恰證明了人們對于知識的渴求,大家很希望能有途徑去了解那些“不明覺厲”的領域。
“跨界”發(fā)生的學霸網紅現象對于學術、網絡的發(fā)展都不無裨益。學術研究需要有人能鉆得進去,科學的發(fā)展和延續(xù)也需要有人能傳播開來。知識的學術化與大眾化看似矛盾,但矛盾的背后是大家對于生硬輸出方式的排斥、是對一些一知半解的人在傳播錯誤知識的擔憂。如今,當掌握正確知識的學霸、教授能夠用大家喜聞樂見的方式講述科學、傳播科學,又怎能說不是一件好事?而另一方面,當越來越多有文化、有知識的人成為網紅,去引領大家學習、引導網絡話題的走向,這對于網紅圈和網絡生態(tài)的未來發(fā)展也是一個積極的探索方向。
當然,我們也需要對學霸網紅保持理性的態(tài)度,既不能過分苛責,也不應像追捧明星那樣盲目崇拜。正確的做法不是將其“粉圈化”,而是將他們作為獲取專業(yè)領域知識的一種途徑,在他們的帶領下去學習、去思考。
中國的學術科研發(fā)展需要公眾的大力支持,而公眾的科學素養(yǎng)提高也是任重道遠。作為一種連接公眾和學術的橋梁,網絡上的學霸網紅太多了嗎?恰恰相反,是太少了!
轉自半月談新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