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俞敏洪談青年成長成才
“8年來,為什么一直堅持資助協辦‘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這個活動呢?”
9月17日,在2014年度尋訪“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活動啟動儀式暨“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分享會訪談上,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俞敏洪聽到這個問題,笑了起來,“一個青年人想要真正獲得成功,最重要的是什么?”
“是自強的精神!”俞敏洪提高了音量,一字一句地回答。
窮孩子、富孩子都不能缺了自強的精神
俞敏洪坦言,新東方集團最初決定協辦大學生“自強之星”活動,和自己是窮孩子出身,有很大關系。
考了3年才考上理想大學的俞敏洪,在大學里“滿腦子想的都是出國留學”,可大學上到一半,他就染上肺結核。而畢業后連著好幾年,他的簽證被拒、家里也沒錢,甚至7年來他都沒找著一個女朋友。留學的計劃,“也只能暫時放棄”。
直到之后開辦語言培訓班,再順勢建立新東方這一品牌,事業已取得不小成功的俞敏洪感嘆,一路走來,自己這個窮人家的孩子還好沒丟了“人窮志不短的自強精神”。
在他看來,一個社會底層和弱勢群體的年輕孩子想要成功,最重要的是靠自己努力。這些窮孩子社會資源缺乏,父母背景缺乏,如果自己不再努力,最終結果就只能是回到農村。
所以,為了鼓勵和自己一樣的自強奮進的農村大學生,俞敏洪有了要資助這些貧困大學生的想法。2007年,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出資5000萬元,設立“中國大學生新東方自強獎學金”,除獎勵大學生“自強之星”外,還對部分西部省份特困大學生進行資助。
但與此同時,俞敏洪也注意到了一個現象:越來越多的富孩子變得自暴自棄,不好好學習,甚至無所事事。而窮孩子中,也有這樣的孩子。
“窮孩子、富孩子都不能缺了自強的精神!”俞敏洪覺得,自強的精神不該遠離大學生,活動不能只針對某一類學生,一些自強奮進的富孩子同樣值得鼓勵和肯定。這些有著同樣出身背景的窮孩子和富孩子,能用自己的自強故事對同齡人產生更深的影響。
在他的設想里,無論是家庭條件比較差卻“學業生活一肩挑”的孩子,還是身體上有一些不方便卻堅強面對人生的孩子,又或者是吃穿不愁但為國家社會奮進努力的孩子,都是這個社會應該被認可的好青年。
父母雙亡吃百家飯長大卻投身公益的羅婷、罹患腦癱的計算機博士張大奎、殘奧會冠軍王家超、創辦公司想讓所有人吃上“放心蔬菜”的城里孩子張軒……看著這一批批“自強之星”脫穎而出,俞敏洪很欣慰:“新東方特別高興參與這樣一個活動,8年來做得很開心,我們跟團中央合作特別好,每年上百萬大學生參與這個活動,在校園內外形成了一股股的正能量,影響著越來越多的大學生。”
8 年下來,俞敏洪對自強精神有了新的闡釋:“自強是中華民族本身的特色,中華文明之所以延續至今并保持著勃勃生機,跟許許多多不靠天、不靠地堅持自強不息的中國人密不可分。”他表示,大學生“自強之星”活動不僅可以給這些自強的大學生提供獎學金,更重要的是,這些大學生身上所體現的自強精神和新東方精神結合得十分緊密,“共同詮釋了什么是自強不息”。
這成了大學生“自強之星”活動的宗旨。尋訪“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活動到今年,是第8個年頭了。活動以弘揚自強不息的中華民族精神為宗旨,希望通過對具有自強精神的大學生進行尋訪、獎勵和宣傳,為當代大學生樹立可親、可敬、可信、可學的時代榜樣,引導和鼓勵青少年尤其是大學生群體,挖掘自身潛力,積極向上、努力拼搏、自強不息,成長為能夠承擔國家和社會責任的有為青年。
分享重于評選,為自強故事“搭一個舞臺”
在2014年度尋訪“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活動啟動儀式暨“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分享會訪談上,李曉紅又一次講起了自己的故事。
她心疼年過花甲的父母依然要為了生計打拼,中學時整整打了17份工,她在包子鋪一站就是15個小時,她搶著去做當地人都有些嫌棄的曬海菜。考上大學后,她惜時如金,從不看電視劇電影,從不逛街唱歌外出聚餐,留給她的,只有學習。
被輔導員打趣把宿舍當旅館的李曉紅,用不到3年的時間完成了自己制定的目標:所有專業課都要拿到90分以上的分數、入黨、拿國家獎學金。
李曉紅如今已是北京大學醫學部研究生一年級的學生,再次聽到她的故事,俞敏洪心生感慨:“人很多時候就是跟自己較勁,不是真正和別人較勁。曉紅的3個目標,讓大學每一個學期生活都能夠變得比較充實,因為她知道前面應該往什么方向走,這是特別重要的。”
農家孩子李曉紅從農村走到了北京大學,她身上體現出的“人生進步的力量”讓俞敏洪找到了自己的影子,“她一直在進步,相信進步的力量和相信奮斗的力量,對年輕孩子特別重要”。
俞敏洪不鼓勵淺薄的成功學,他堅信,青年人的成長過程中一定要有一種精神,“一個人沒有精氣神,最后想獲得成功不可能。成功有多種定義,人生在不斷地進步和豐富,這種成功比有錢的成功更重要”。
而另一位參與分享會的“自強之星”王佳明,在地震時帶領全班同學撤離并參與救援,在清華大學又參與獻血和支教,他的故事讓俞敏洪看到了堅定、堅強、善良這些“人身上最重要的品質”。
一番交流下來,俞敏洪向共青團中央學校部部長杜匯良道出了自己的感悟:“大學生‘自強之星’這個活動在全國找出了這樣一批孩子作為榜樣,讓全國的同類大學生看到,體會到了奮斗的力量,真的是一個特別重要的事情。”
要更多地去分享這些自強的故事,這也正是活動主辦方和承辦方現今努力的方向。事實上,“形式再翻新也抵不上一個鮮活動人的自強故事”。
今年的大學生“自強之星”活動,格外重視給自強故事“搭一個舞臺”。 杜匯良在分享會上也特別提到,本年度尋訪活動中,將增強分享意識,全面推進線上線下結合,鼓勵各高校團組織校內尋訪“大學生自強之星”活動,舉辦往屆自強之星及自強之星標兵“勵志系列報告會”、“自強事跡分享會”、“奮斗的青春最美麗”主題分享等線下活動。
“這樣一個個非常鮮活的故事一定能打動更多同類的大學生”,俞敏洪期待著,能有越來越多的大學生自豪地說出:“他們能做到,我也能做到。”
8年堅守,給每一個“自強之星”尊重和認可
“我們不可憐那些不奮斗靠‘乞討’的青年,我們要給真正的‘自強之星’尊重和認可。”俞敏洪說。
在這個商業大佬眼中,青年人有很多種活法,但自強的這一種,是他想要鼓勵的。年過知天命之年的他向青年人分享了自己的人生體會:“其實人生就像一條河流,最美麗的樣子,絕對不是直著流,而是在陽光下或者是夕陽下看到這條河的時候,欣賞到河九曲十八彎,但依舊向前方流去。”在青年的成長路上,如果一個目標沒有達到,并不等于這個事情就白做了,“成與敗之間,全力以赴的付出,才是成功”。
在俞敏洪看來,選出標兵只是一個象征,“最重要是通過這個活動本身,讓中國的青年人煥發出自強精神,真正有自強不息,勇于奮斗,靠天靠地靠自己的這種精神。到最后,我們國家一代又一代的孩子,通過自己努力,為自己、為家庭,也為社會作出貢獻,這就是活動的本意”。
也因此,他希望能淡化活動本身的物質意義。“我希望這個活動本身更多宣傳這個活動帶有的精神意義,而不是物質意義,拿到幾千元獎學金這沒有問題,但有更多青年人參與才是更重要的事情”。
為了傳遞這樣的信念,俞敏洪和新東方還將堅持下去。
雖然,這個過程可能需要漫長的時間且短期內難見成效,但俞敏洪說,自己愿意等。
他講起了曼德拉的故事。當曼德拉在監獄被關27年時,沒有任何人覺得他有可能實現自己的理想。但事實證明,最后曼德拉成功了,“所以我覺得一個人的努力,哪怕做一點點事情,對于社會的改良和改善以及社會的和諧發展依然是能起到作用的,只要你愿意去做”。
新一年度的活動已經啟動,俞敏洪和新東方忙的行動還在繼續。他計劃著,通過采訪或是自述,把過去選拔出來的“自強之星”的故事編成一本書。他想把這本書通過各種活動送給全國更多的大學生,讓他們感受到“自強的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