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深化高等學校考試招生綜合改革實施方案》出臺,明確提出高考綜合改革不分文理科、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分為合格性和等級性兩檔、高考招生參考綜合素質評價等。滬上教育專家認為,隨著高考“指揮棒”調整,它給基礎教育留出了空間,將倒逼基礎教育改革,并且對其提出更高要求
終結“壓縮餅干”,重建教學秩序
新高考亮點之一是將高中學業水平考分為合格考和等級考。合格考中,每門課程學完即考,稱為“一門一清”;等級考中,學生可選擇自己感興趣的3門,按等級比例計入高考總分。業內人士指出,這一調整從表面上看,高中排課表將隨之產生變化,實質上是對調整高中教學秩序的有力一擊。
記者采訪中了解到,如今為了應對高考,一些高中教學變成“壓縮餅干”,高中三年課程安排往往擠壓到兩年內完成,甚至1年半,原本3年的課程安排不斷“往前挪”,最后花1 年或者1年半時間反復操練,應對高考。一些高中,往往在學生剛讀高一時,早早就將文理科分好,使得學生被迫提前“站隊”,到了高三發現不適合,再轉方向已經晚了,學生很痛苦。上海師范大學原校長張民選指出,被稱為“小高考”的高校自主招生放在高考前,也讓高中3年學習效果大打折扣。
“高考模式是課程調整設置的導向。”上海中學原校長唐盛昌指出,以前是所有學生基本學習相同的課程,新方案鼓勵學生按照興趣選擇不同的課程,獲得多樣的知識結構,為將來深造發展作準備,“這根指揮棒的信號,決定了高中校長必須關注高中課程的選擇性,而不是簡單地將課程前移。”他認為,合格考和等級考將高中課程選擇性區別開來,滿足了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今后高中課程設置更加靈活多樣,比如可能出現“走班制”教學,對于不同程度的學生,課時安排完全不同;高中對教學設計也會靈活多變,比如可能出現大學的“大課”安排,以合格性考試為主,參加等級考的學生另外加課等。 突破文理界限,符合教育主流教育界人士認為,“文理不分科”早在去年就明確為中國高考改革一大方向,這在上海方案中得到體現,對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意義重大。
此番高考改革是從“6選3”開始打破“文理分科”的。3門科目的“組合”可以多樣化,完全可以做到“文中有理”、“文理混搭”。對此,唐盛昌分析,它突破了文理分科這一界限,學生在接受高中教育的過程中,將自然建立學科群的概念,根據自己的偏好、特長選擇不同的學習科目,學習的選擇性和自主性會大大增強, “這是符合國際教育主流方向的。” “過去是多考一分,斬掉千人”,復旦附中原校長謝應平頗有感觸,他認為,改革方案中綜合素質評價體系的建立,將有利于改變這一局面。上海大學副校長葉志明舉例:前段時間有一個學生被海外名校羅切斯特大學錄取,理由是“他嘗過了世界上所有品牌的方便面,意味著他對事物表現出的持續興趣和毅力”。葉志明認為,教育公平絕不是簡單地等于分數公平,對人的評價應該有豐富多彩的內涵。
打破高中格局,分層轉為分類
“新方案一出來,身邊很多校長已經開始考慮怎么辦”,一位資深高中校長坦言,其中不乏個別校長,考慮的是怎么“對付”過去。 唐盛昌指出,高考改革并沒有非常完美的方案,能否逐步試點成功,如何具體實施至關重要。特別是對高中和高校來說,不能把好經念歪了。具體實施新方案時,高中和高校應該逐步梳理出完善的配套措施,如創新人才早期培養、不同潛能學生如何發展等問題。
特別對基礎教育而言,等級考從思想政治、生命科學等6門中自主選擇3門,課程選擇性多了,高中師資配備是否能跟得上學生選擇?高中如果擺出“開什么課,我來定”的態度,無疑會抹殺一部分學生的興趣和特長,對其成長無益。教育專家建議,開什么課,怎么開課,要讓學校跟著學生轉,而不是學生圍著學校轉。從現在起,學校須通過培訓和招聘等方式擴充優秀師資力量,針對學生不同選擇和程度給予學業輔導。另外,無論高中采用何種教學方式,都應為學生配以更完善的個人學業和職業生涯指導。高中老師不僅是學科老師,也應擔當起人生導師的作用,根據學生個性特長為他們引航。
目前,不少高中校長達成共識:方案給基礎教育留出了很大的空間,若以積極心態應對,充分用好改革紅利,對上海高中發展是絕好機會。隨著高考改革深入,未來,高中格局有望全面打破,從分層發展到分類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