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國人大代表許富華建議,將高中生晚10點就寢寫入《未成年人保護法》。
許富華指出,學生不像一個機器人,拔掉電源后就能入睡。高質量睡眠八小時,每天一小時戶外活動和體育鍛煉,這都是《睡眠管理工作通知》中要求的。為確保這一點落地,建議將此寫入《未成年人保護法》,或以其他的法律形式把它固定下來,切實保障孩子們的健康平安。
近年來,學生睡眠問題備受關注。為保證中小學生享有充足睡眠時間,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2021年,教育部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小學生睡眠管理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睡眠對促進中小學生大腦發育、骨骼生長、視力保護、身心健康和提高學習能力與效率至關重要。各地各校要通過多種途徑加強宣傳教育,大力普及科學睡眠知識。
近七成中小學生存在睡眠問題
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教授、中國睡眠研究會理事長黃志力指出,隨著工業化進程加快、社會競爭、工作壓力及人口老齡化等因素,睡眠障礙已成為全球日益嚴重的社會和醫學問題,且年輕化趨勢非常明顯。
我國2020年睡眠調查顯示,超過84.7%的“00后”每周熬夜超過兩次,近七成中小學生存在睡眠問題。
“我們團隊研究顯示,對正處于快速生長發育階段的兒童青少年來說,睡眠剝奪、生物節律紊亂不僅會引起短期注意力不集中、學業成績下降,長期來看更可能損害兒童腦功能,導致中小學生抑郁、焦慮、注意力缺陷、行為沖動等情緒或行為問題,顯著增加肥胖等代謝性疾病風險,損害身心健康與學業發展。來自全球的數據顯示,大約有25%的兒童患有或者曾經患有睡眠問題,過度使用電子產品、學業壓力與日俱增等,成為影響學生睡眠時間和質量的重要因素。”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黨委書記、兒童睡眠障礙診治中心主任江帆說。
導致中小學生睡眠不足的原因有哪些?
全國人大代表、重慶謝家灣學校校長劉希婭指出,中小學生睡眠時間不足的原因復雜多樣,如電子產品的不良使用習慣,上學時間和生物鐘不匹配,課內外學習任務重等。
湖北省武漢市教育局局長孟暉認為,影響學生良好睡眠的因素很多。從社會角度來看,當前優質教育資源規模還不能完全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需求;從傳統觀念來看,“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在中國人的價值觀當中深深扎根;從評價體系來看,“五唯”頑瘴痼疾仍然存在;從教育方式來看,“時間+汗水”依然是部分教師的“不二法門”。
提升睡眠質量還需“對癥下藥”
針對如何提升睡眠質量的問題,劉希婭建議,要統籌安排作息時間,學校要合理安排上午、中午、下午的課程學習及課下休息,嚴禁以組織晨讀等形式變相提前上課時間,合理安排課間休息的次數、時長和方式,探索通過長短課結合、每天一節體育課、班級自主安排課間休息時間和內容等方式,保障學生休息時長和休息效果;教師要立足提升課堂教學實效,優化學習方式,基于學生個體差異,探索作業分層設計,提升作業的有效性。引導合理使用電子產品。
“科學運動對改善主觀睡眠質量、縮短入睡時間和提高睡眠效率作用明顯,一是要加強科學運動的宣傳教育;二是形成體醫結合的睡眠管理與健康服務模式;三是處理好運動時間和強度的關系。中小學生正處于生長發育的關鍵階段,建議中小學校圍繞不同年級學生身心發展需要,聚焦教會、勤練、常賽的體育教學理念,多開展一些中等強度、簡單易行、普及性較高的體育運動,以發揮體育鍛煉促進和改善學生睡眠質量效益最大化。”南京體育學院校長、全國中小學體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楊國慶說。
來源 | 中國教育報記者王佳實 綜合自中國教育報、教育部官網、閃電新聞等
責任編輯 | 賈文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