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雙減”成效調查報告調查組發現,在對全國有關教育領導干部群體進行調研時,收回有效問卷266份,其中關于人民群眾關注的主要教育問題中,有43人反映“普職分流政策”問題,占比達21%。調整完善我國“普職分流”政策,已成為社會各界呼吁和關注的重大教育公共政策問題。“普職分流”是2022年兩會上也成為代表委員們關注的話題,多位代表委員就此建言獻策。
張志勇:完善我國“普職分流”政策
從“一刀切式的剛性分流”轉向“因地制宜的柔性分流”
從“普職二軌分流”轉向高中階段教育多類型分流。強化綜合高中教育,促進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融通發展。俄羅斯高中學校類型至少有16種之多。另外,還有貫通義務教育和非義務教育、連接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教育機構。
積極支持普通高中教育實施校內分流,探索高三與高等職業院校合作辦學。高中學生在高二結束必修課程的學習,經學業水平高考合格,達到高中畢業的學業要求之后,對于升入本科高等學校接受高等教育存在困難的學生,可根據學生和家長自愿的原則,探索高三與高等職業院校合作辦學,在開設高職專業課程需要專業基礎文化教育之外,在高職院校支持下,開設專業基礎課程和職業技術課程。
提高“普職分流”的重心,在有條件的地區開展高中后“普職”分流教育試點。隨著我國經濟社會不斷發展,在制造業向高端化轉型的背景下,市場對技術人才的培養層次要求越來越高,“普職分流”從“初中后”轉向“高中后”是必然選擇,應逐步將普職分流的重心上移,將高等教育階段的職業教育作為技術技能人才的供給主體。
暢通中高職升學渠道,加快發展本科層次職業教育。我國經濟社會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對提高我國教育結構重心、對發展高質量職業教育提出了迫切要求。根據中國社科院副院長蔡昉及其團隊的研究,對制造業企業的計量模型分析表明,如果企業職工全部由初中以下學歷改變為高中學歷,企業的勞動生產率將提高24%;如果全部改變為大專學歷,企業的勞動生產率可以再提高75%;由大專到本科,勞動生產率可以再提高66%。訪談中,不少地方同志普遍建議職業教育要完善上升通道,大幅度擴大職教本科在國家本科教育中的招生比例,在本科高等教育特別是應用型本科院校中應大幅度增加對中職學生的招生指標,這既是暢通中高職升學渠道、提升中職學校吸引力的需要,也是促進我國產業升級、培養高素質技能人才的需要。
健全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分流—回流”政策。在德國,選擇職業教育方向的學生,可以從中職、高職,走向應用型本科、碩士乃至博士——在升學路徑上,職業性人才和研究性人才無異。在德國的教育體系設計中,除了分流,回流通道也隨時敞開,學生有機會為自己調整選擇,綜合類大學和應用類大學之間并沒有不可逾越的壁壘。英國、澳大利亞同樣有類似的制度供給。我國應完善“普職分流政策”,不但實施普職融通教育,而且要實施多次分流和回流政策。
民進中央:建議調整完善我國“普職分流政策”
從“剛性分流”轉向“柔性分流”。各地應從教育和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從人民群眾對職業教育的接受度出發,在普通高中和中職學校招生比例方面不搞一刀切。有條件的省市可開展高中后“普職”分流,將分流的重心上移,將高等教育階段的職業教育作為技術技能人才的供給主體。
淡化普職的區別,模糊分流的概念,從“普職二軌分流”轉向高中階段教育多類型發展,打通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的轉換通道。強化綜合高中教育,促進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融通發展。在普通高中課程之外,可開設職業應用類課程并制定相應課程標準、畢業要求和考試制度,為高中階段所有學生提供學習普通課程和職業技能課程的機會,讓學生根據自身興趣選擇課程。在此基礎上,實現中職與普通高中課程互選、學分互認、學籍互轉、雙向流動的人才培養模式,讓學生能在中職和普高之間及時調整轉換。鼓勵普通高校將職業應用類課程學習納入招生要求。以此全面提高我國高中階段畢業生的科學知識水平和基本職業技能素養。
暢通中高職升學渠道,加快發展本科層次職業教育。職業教育要完善上升通道,擴大職教本科在國家本科教育中的招生比例,在本科高等教育特別是應用型本科院校中應大幅度增加對中職學生的招生指標。
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教育廳廳長葛道凱:建議“職教高考”全國統一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明確要求加快建立“職教高考”制度。“從目前各省推進高職分類考試的實踐情況來看,各地的運行機制、考核內容和招生方式還很不平衡,職業教育專門性考試制度的類型特征還不夠彰顯,社會對‘職教高考’的認知與認可還未形成共識。”調研中,葛道凱發現,“職教高考”在多樣性實施過程中存在諸多現實困境。
究其原因,葛道凱分析,當前,“職教高考”的類型定位、改革內容和評判標準都不夠明確。受到招生考試體制機制的影響,當前各省正在實施的高職分類考試在類型特點的表現上還不夠,與普通高考同等地位的要求還有較大差距。其次,“職教高考”制度的核心是完善“文化素質+職業技能”考試招生辦法,但由于中等職業教育招收的學生文化素質基礎不平衡,中等職業學校的辦學實力和水平差異較大,加之技能型考試的專業分類眾多,考試內容難免復雜。此外,我國高職分類考試包括春季高考、單獨招考、自主招生、中高職銜接、注冊入學、免試申請入學等多種方式,招考種類較多,卻沒有統一的招錄標準。
“為體現職業教育類型特征,使中職畢業生具有多樣的教育選擇和暢通的學業提升通道,增強職業教育吸引力,迫切需要建立全國統一的‘職教高考’制度。”葛道凱建議,應出臺國家“職教高考”實施意見,在梳理總結各省經驗的基礎上,盡快就“職教高考”出臺政策性文件,為推進全國“職教高考”的改革定標、定向、定心,并以此為統領,指導各省開展省級“職教高考”制度改革試點,構建“國家統籌+省級推進”模式,有效推進“職教高考”制度。
全國人大代表、齊魯制藥集團總裁李燕:建議普通高中入學率升至80%
針對當前社會備受關注的普高分流問題,全國人大代表、齊魯制藥集團總裁李燕建議,從我國產業人才實際需求和人才培養體系建設的實際出發,建議穩步提升普通高中入學率,通過3~5年的時間將普通高中入學率由2020年的約53%提升至80%,形成“以學歷教育為根基”的產業基礎人才池,不僅滿足現代產業對技術工人的更高要求,也能直接減少家長對子女升學的焦慮,防止“內卷”。
針對提升普通高中入學率,李燕提出三大建議,包括:第一,建立合理的財政投入機制,落實以財政投入為主,其他渠道籌措經費為輔的普通高中投入機制;
第二,建立學生發展指導制度,加強對學生課程選擇、升學就業的指導,推進學校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改革,改變單純以分數評價學生素質水平的傾向,鼓勵有條件的普通高中自主招生,發揮評價正確的育人導向作用;
第三,發展高水平職業教育,在高中教育的基礎上,提升技校培訓的層次,打造以實踐導向的“高端培訓”,將職業教育培訓定位為打造高端、專業人才的渠道。
全國人大代表、四川大學華西醫學中心副主任甘華田:建議取消中考,實行十年義務教育
消中考普及高中 避免升學競爭和職業選擇低齡化。“走出教育內卷須從教育制度改革上入手,普及高中是必由之路。”甘華田認為,在制度設計上,可通過調整課程設置與教材內容,把小學六年制改為五年制、保留初中三年制,普通高中三年制改為二年制入手。
同時,把上小學的年齡推遲到7歲。“實際上,目前實施的6歲上小學太早,不利于兒童身心健康的發展。實行小學到高中的十年制基礎義務教育,比現行實施的九年制義務教育僅僅多了一年,就我國目前經濟發展水平來說完全不是問題。更重要的是,實施十年制義務教育的知識儲備,對于絕大多數高校來說已經足夠了。”
除了縮短學制外,實施十年制義務基礎教育改革,還必須體現和突出基礎教育的“基礎性”。“我們應限制課程難度和考試難度,將目前的遴選型考試改為達標型考試,取消‘初升高’的遴選式考試,把學習和考試壓力推遲到高中階段,這樣一來,不僅可以減輕初中階段學生升學考試壓力,還能讓初中學生在德智體各方面得到全面發展,有利于青少年的整體身心健康發展。”
甘華田認為,普及高中,賦予所有初中學生完成普通高中學習的同等機會也同樣重要。把接受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的選擇,從初中階段推遲到完成普高教育之后,避免升學競爭和職業選擇的低齡化。“等到孩子們的心智較為成熟時,再來做出選擇,這樣更符合青少年的生長發育的自然規律,可以讓更多有潛力的孩子做出適合自己的選擇。”
改變中等職業教育窘境 大力發展高等職業教育。除了取消中考普及高中,實施義務教育十年制,甘華田還建議改變中等職業教育窘境。
在多方走訪、調研中,甘華田注意到,伴隨著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未來工廠企業更需要開“數控機床”的高級“藍領”,而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技術工人。而現階段初中畢業后就進入職業教育的學生知識儲備不足,達不到未來智能制造業需要高級“藍領”的要求,不能滿足我國的經濟社會快速發展需要。
因此,甘華田認為,應減少中等職業教育,大力發展高等職業教育。一方面,可綜合位置、環境因素將現有部分有條件的職業高中轉化為普通高中,為普及高中創造條件。另一方面,可加大國家對高等職業教育的投入,引進社會資本或和企業聯合辦學,以改變職業教育與經濟發展需求脫節、教育水平質量不高的狀態。
全國政協委員、福建省政協副主席阮詩瑋:建議縮短基礎教育學制,取消中考普職分流
第一,建立“長貫通、緩分流”的義務教育學制。調整基礎教育學制,將12年制改為10年制,并實行10年義務教育。即小學5年、初中2年、高中3年。相應地,取消中考,初中畢業后直接接受高中階段義務教育,徹底解決初中畢業后普職分流帶來的社會焦慮和教育“內卷”等問題,形成小學、初中、高中的貫通辦學體制,并探索推行相應的一貫制學校建設。與此同時,取消超級中學、示范性中學等建設項目,鼓勵集團辦學等基于多所學校水平整體提升的辦學實踐探索,實現基礎教育全民覆蓋和優質均衡發展。
第二,探索“縱銜接、橫暢通”的普職融通機制。將直接面向就業的職業教育上移至高等教育階段,把通識性職業內容融入義務教育各學段,將現行中職學校、技工學校通過并、轉、升等方式轉設為普通高中或升格為高職。對于保留下來的、具有悠久歷史、鮮明特色和突出優勢的中等職業學校,實行“中高本”一體化職業教育辦學模式。與此同時,探索高中階段職業教育與普通高中教育的學生互轉機制,探索高等教育階段普通高等教育與職業高等教育學分互認和學歷轉認機制,促進普職教育融合發展。
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市政府參事胡衛;建議設立“綜合高中”和“新型高考”
普通高中和職業高中“分流”,被很多家長看作是“分層”,加劇了中考競爭。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市政府參事胡衛建議,加快建設綜合性高中,推進普職融合發展,同時為有技能特長的高中生設立“新高考”,把高技能人才選拔出來。
胡衛提出,探索“普職融合”發展新模式,比如設立“新的綜合高中”,開設普高課程和技能課程,并探索發展以專項技能培養為主的特色綜合高中。
“一方面強調文化學科學習,另一方面更強調動手性、操作性,培養需要的技能人才。” “一方面強調知識文化、學科學習,另一方面更強調動手性、操作性,培養需要的技能人才,把動手和動腦,學和用能夠結合起來”。
胡衛提出,可以把現在的中等職業學校,轉化為綜合高中;或者也可以在現有高中里擴大它的范圍,涵蓋到中等職業學校。
建立并完善職業教育高考制度——在推進高中、普職融合的同時,推進普通本科院校培養技能人才的專業通過職教高考招生,把職教高考建設為與普通高考平等的高考類型,充分擴大受教育者的選擇權。尤為重要的是,職教高考要更加重視過程評價、增值評價,建立健全多元評價體系。
胡衛認為,可以鼓勵和支持具備條件的地區,比如上海、江蘇、浙江等地先行先試,推進現有普通高中與中職學校的合并與重組,加快發展新型綜合高中。國家相關部門在推動各地均衡發展綜合高中的基礎上,創造條件把高中教育納入義務教育,逐步取消中考制度和普職分流模式,實現普職融合發展,讓研究型人才和技術型人才都有各自的培養軌道、發展軌道。
全國政協委員、民建廣東省委會副主委、廣東技術師范大學副校長許玲:對公辦職業本科院校加強政策支持并加大資金投入
許玲認為,職業本科教育無論在試點院校數、專業數量及培養規模等方面,都處在高速增長期,建議把高職隊伍的“排頭兵”納入職業本科的培養體系中,對公辦職業本科院校加強政策支持并加大資金投入,同時進一步優化全國職業教育本科院校及專業布局,在粵港澳大灣區、京津冀、長三角等產業較為發達地區,擴充職業本科教育試點學校數量,打造區域職業本科教育示范高地。
全國人大代表、浙江金融職業學院院長鄭亞莉:明確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學校升本
鄭亞莉認為應進一步明確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學校升本,即“雙高”學校升格和舉辦職業本科專業是發展本科層次職業教育的主渠道,這批學校辦學基礎良好、實力雄厚,類型特色鮮明,能夠發揮引領示范作用。
鄭亞莉表示,當前關于職業本科教育的政策和法律已經完成頂層設計,關鍵是將政策落地,推動符合條件的專科職業院校升格或舉辦本科層次專業,做優做強職業本科院校的存量和增量。
全國政協委員、民建中央常委、中華職業教育社副理事長蘇華:政府、行業、企業、學校要協同育人
全國政協委員、民建中央常委、中華職業教育社副理事長蘇華建議政府、行業、企業、學校要協同育人,中央財政和各省市地方財政共同承擔地方院校向職教本科學校升格、向應用型本科學校轉型的經費。
已經連續三年關注本科職教的全國人大代表、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大學教務處處長王紅軍今年把關注點放在了畢業生就業上。王紅軍認為目前本科層次的職業教育尚處于發展初期,其有自身特色的專業名稱,與普通本科專業名稱不一致,專業也未納入相應目錄,導致職業本科畢業生在公務員考試、事業編制考試報名時,專業不吻合資格審核不通過。因此,他建議盡快將職業本科專業納入考公考編目錄。
來源:澎湃新聞、中國青年報、中國經濟周刊、中國教育報、四川觀察、南方都市報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