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9日,因年齡原因,鐘秉林不再擔任北京師范大學校長職務。從2001年4月調 任北京師范大學校長,到2012年卸任……十二年一個輪回,象牙塔的學子幾經更迭,人才輩出;十二年時光,足夠懵懂孩童成長為國之棟梁,但在鐘秉林的身 上,時光卻只留下了歲月的痕跡——他發已花白,但雙目炯炯有神,睿智而健談、深沉而含蓄……
2015年3月4日,羊年初春,鐘秉林再次走進新華網兩會訪談間。“教育領域,也要按照‘四 個全面’的戰略推進教育領域的綜合改革。通過學校艱苦的實踐探索,不斷提高我們國家的教育水平。”;“高考不光是要選拔人才,還承載著促進社會公正、推動 教育公平的重要功能,是農村考生跨越城鄉二元對立的主要通道,是社會流動的階梯。”——說起教育話題,他無限感慨,雖然“第三十四任”校長早已成為北師大 校史上銘記,但“人轉身,心依舊”,作為新一屆的教育學會會長,鐘秉林對教育的情懷依舊……
中國教育高速發展下的思考——
質量和公平成教育新期待
中國教育這些年來的發展非常快,在這樣的背景下,鐘秉林表示,“我長年在教育界工作,依然覺 得壓力很大。”這種壓力在哪里?鐘秉林為我們梳理了一個中國教育發展的現狀:中國教育在規模上不斷擴大,普及化程度不斷提高,用義務教育舉例來說,現在的 義務教育已經全面免費實施,學前教育和高中階段教育也在加快普及的步伐。現在中國的職業教育在大力地發展,高等教育已經進入了大眾化發展的新階段……“現 在上學非常容易了,但老百姓的愿望也發生了變化,都想讓自己的子女能上好學校。現在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上好學校難 ’、‘優質教育資源嚴重短缺 ’。”
很多人都明白,要改變新形勢下教育的這對矛盾,“通過拓展優質教育資源、辦好每一所學校,是 解決矛盾的根本途徑。”但知易行難,鐘秉林表示,“辦好一所學校和辦好一個企業不太一樣,它更需要長期積累、厚積薄發,這是需要過程的。”的確,國家加大 投入讓學校的硬件設施得迅速到改善,一所學校的管理水平提高也可以在短期內通過多種途徑得到較大提高,但在鐘秉林看來,僅僅擁有了這些對于建成“一所好學 校”的標準來說還遠遠不夠——
“一所好的學校需要精良的教師隊伍,這是需要幾代教師長期積累才能形成的。一所學校辦得好還 需要有優良的辦學傳統、校風學風和具有特色的校園文化。這種文化傳統、校風學風的形成絕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用錢堆砌出來。這是我們面臨的矛盾,老百 姓迫切需要接受好教育,而辦好學校又需要長期的過程,這就會產生新的熱點、難點問題。”
“這些問題集中起來無非一個是質量,一個是公平。提高質量需要長期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優 質資源有限,怎么合理配置就是公平問題;而且公平跟質量問題有密切聯系。沒有質量的公平是沒有任何意義的,低質量的公平,老百姓也是不會滿意的。這就造成 教育改革發展的壓力相對較大。”
教育“十三五”規劃期待——
深化教育領域的綜合改革
2015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實施進入第二個五年,教育“十三五”規劃編制工作也已經啟動了。鐘秉林對此自然有更多期待——“制定“十三五”規劃對于中國的可持續發展是很關鍵的事情。對于中國教育的發展也同樣非常關鍵。”
在訪談中,鐘秉林談了很多自己對于教育“十三五”的期待——“經費投入”、“吸引社會資金進入教育領域”。其中,他特別強調的一個“期待”是“希望通過深化教育領域的綜合改革,推動我們國家的教育水平在‘十三五 ’期間再有一個新的提升。”
當然,綜合改革不等于全面的工作,任何改革工作都要加強系統研究和頂層設計,在鐘秉林看來, 綜合改革包括:一,學校內部的改革,只靠單項改革和一個部門的推動力量有限。二,教育系統的內部改革需要協同創新,高等教育和基礎教育改革要結合起來,高 等學校和中小學校改革要協同起來進行。
鐘秉林用“高考招生”這個社會關注的熱點話題舉例說:“高考招生制度要改革就絕不單單是大學的事情,它對于中小學校,特別是高中學校的沖擊和挑戰更為直接、更為嚴峻。”
高考招生制度改革——
系統化改革 應避免應試化、碎片化解讀
高考改革方案一路走來一直備受關注,在教育部2014年公布的高考改革配套方案后,社會上也有質疑和擔憂的聲音,對于這一社會現象,鐘秉林給出了自己的理解和回應。
關于“高考制度改革”,鐘秉林指出,高考制度改革是一個系統化改革的過程,說它“牽一發動全 身”并不為過。整個高考招生改革方案和有關政策文件的制定過程是通過了比較長時間的調查研究,比較系統的論證,并通過了嚴格的審核程序才最后出臺的。解讀 高考制度改革方案要避免從“應試化”的角度去解讀,因為這樣可能就要走入歧途;此外還要避免“碎片化”的解讀。
鐘秉林強調說:“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有三個目標,一是科學選拔人才,因為高考是具有篩選功能的;二是促進教育公平,特別是入學機會的公平;三是引導基礎教育深化改革。因為都說高考是指揮棒,那就要引導基礎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使孩子們能夠健康成長。”
回應“寒門再難出貴子”——
“高考”所承載的功能不僅是“考試”
農村學生往往承載家庭的希冀,但現實中農村學子求學過程中往往都面臨這樣那樣的問題。一些農 村的孩子,因為他所在的區域的經濟、文化、社會發展水平的限制,沒有條件得到好的教育,這也讓很多學子“跳龍門”的希望破滅。“寒門難出貴子”在很多人的 思想里根深蒂固,鐘秉林在訪談中對這種現象和觀點沒有回避,進行了自己的分析,同時他也激勵農村學子不要放棄信心——
“教育部對高考招生的改革方案,通過調整招生計劃分配政策促進入學機會公平。方案里就包括通過調整招生計劃分配政策促進入學機會公平。包括把招生計劃更多地投入到人口大省、中西部地區和農村地區,縮小省際之間高考錄取率的差異。”
鐘秉林強調:“高考承載的不光是要選拔人才,此外同時還承載著促進社會公正、推動教育公平的重要功能,是農村考生跨越城鄉二元對立的主要通道,是社會流動的階梯。”
談高校發展——
結合自己的優勢特色 合理定位
在上任北師大校長前,鐘秉林曾是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鐘秉林在任期間,正是中國高等教育高 速發展的年代。在其他學校高速擴招、忙著建立分校區時,鐘秉林卻堅持北師大穩定規模。雖然規模沒有擴大,但是結構卻在發生變化。到2012年,北師大非師 范本科專業已超過一半,而且從2002年起,本科專業取消了師范和非師范之分,專業設置從單一走向了多元化,形成“綜合大學+教育學院”的發展模式。針對 網友提出的“有些高校無論是從專業設置,還是教師水平都缺乏特色”的觀點,他有更切身的體會。
“我們國家目前有2500多所普通高等學校,在長期的辦學過程中,規模發展很大,有一種傾向 就是學校之間互相攀比、盲目攀高,很多學校的發展目標和模式是趨同的,出現了同質化的傾向。”在鐘秉林看來,這是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大忌,各個學校應想辦 法結合自己的優勢特色,結合地方的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來進行合理定位。
“中國高等學校需要科學定位、各安其位、多樣化發展,不能全是一個模式、一刀切。要調整學校 的發展目標定位、調整發展方式,加強內涵建設,一步一步地往前走。學校辦得好不好是要接受社會檢驗的,特別是在市場經濟發展的背景下,學校如果沒有自己的 特色,都在互相攀比,首先會帶來生源危機和畢業生就業危機。”
支招高校畢業生求職就業——
就業問題是系統問題 各有職責
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問題,一直備受關注,2014年高校畢業生回爐再造的新聞也屢屢見諸報端。 這些都在引發人們的思考:高校怎么做才能培養出符合社會需求又具備較高素質的優質畢業生?在就業中“研不如本、本不如專”?對于這兩個網民關注的問題,曾 做了北師大十幾年“掌門人”的鐘秉林很有發言權,他在從不同角度給備受就業率困擾的高校、給為了求職焦頭爛額的學子指路外,還給政府、企業提出了自己的建 議:“我始終認為就業問題是系統問題,高校應該承擔高校的責任,與此同時,政府、企業、用人單位也要承擔相應責任。”
“高校起碼要做好兩件事,第一件事是盡可能提高學生的質量,特別是增強他們的適應能力,這有 利于他們到市場中競爭。第二件事是加強大學生就業觀、創業觀的教育,對他們進行就業指導和服務,給他們創造條件,包括創業的指導和服務。學校要了解就業市 場變化情況,要調整人才培養模式。”
“第一份工作只是人生的第一步,畢業生還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發展機會、環境進行轉換。不管 是哪個層次的畢業生,對自己必須有一個全面的認識。自己學的專業適合什么樣的工作性質和工作崗位,學歷層次適合什么樣性質的工作和相應的工作崗位。現在就 業市場一方面是不太景氣,另外一方面也出現了結構性的失衡。某個領域可能還需要大量人才,但沒有合適的人去就業。”
“政府、企業,要促進經濟發展、創造出更多的就業崗位。用人單位要能夠聘用合適的大學畢業生,尤其是在經濟增速調整、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情況下,要盡可能多地吸納大學畢業生到企業工作,這就是企業的社會責任。所以說應該形成合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