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是升學而不是高考
上海市教育考試院院長鄭方賢
近期正逢春考和藝術專業測試的報名、確認,聽到有議論說哪個學校在動員大家都去參加春考,也有說重點學校的同學是不屑參加春考的,還有分析說什么樣的學生最應該參加春考等等。因為春考和秋考的統一考試都是文化考試,似乎有可比性,也容易進行對照分析,比如考試的難度、招生院校和專業的類型等。
這樣的討論至少說明春考引起了很多考生和家長的關注,確實是把它看做高考升學的一個路徑,這從報名數據上也能反映。
記得2015年的上海春考是第一次向應屆生開放,筆者正在一所高中學校工作,看了一下往年的升學數據,注意到部分同學的錄取結果與春考的招生學校是相當的,所以就主動邀請高校來做招生宣傳,同時聯系部分同學和家長前來聽宣講。后來有同事告訴我,個別家長接到電話的第一反應是覺得學校看不起他們,認為他們的孩子考不上更好的大學,所以拒絕前來。
這引起我思考。
高中作為基礎教育的最后一個階段,學生除了為進入社會做最后的完善之外,最重要的一個任務就是爭取接受優質的高等教育,所以,除學業上的強化學習之外,客觀認識自身的特點和水平以及研究大學的學科專業和招生要求并為之準備是必須的。
但因為我們長期以來的統一高考太過強大,掩蓋了大學不同的培養要求所引出的招生要求,也淹沒了高中應有的更具個性的生涯教育或升學教育,使得大家都等待高考的最后一搏,很多高中學校也是為了激勵同學們參加高考,偏面地加以宣傳,如“拼搏高考,今生無悔”“高三高考高目標,苦學善學上好學”“挑戰人生是我無悔的選擇,決勝高考是我不懈的追求”等等。

十余年前,筆者做大學招生工作時,也有不少上海的優質高中學校是不鼓勵甚至反對學生參加大學自主招生或出國讀書,說是怕影響學校復習迎考的氛圍,我想真實原因是怕影響學校的高考平均分數吧。
我們的目的是升學而不是高考。在現今的經濟社會發展環境下,無論是父母還是學校、社會,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都希望下一代有更多的受教育機會,有更長的學習周期,以使家庭和社會有更美好的未來。但是受限于資源,各種類型的高等教育都設置了不同的升學條件,又由于完成12年基礎教育的學生也各自具備了不同的發展特點,由此,高等教育的升學模式也必然被要求多樣化,這也是社會發展的結果。
既然如此,尋找適合的高等教育及其路徑就是高中教育這個階段的主要內容,其標準無非就是優質的高等教育、合適的升學路徑,或者說以最合適的方法獲得最優質的高等教育。
在以往統一高考的招生制度下,有些特點的就是藝術類專業的招生了,因為其不同于統一文化考試招生的模式而受關注。
上海近兩年的數據也顯示,參加藝術類專業測試學生的升學質量確實要明顯高于普通本專科的升學質量。
我想,就這些參加藝術類專業招生的同學來說,無論是發自內心的喜歡、有特長還是純粹為了升學,就接受高等教育或者是接受優質高等教育而言,他們的選擇是正確的,他們通過走藝術專業招生的路徑獲得了更多更優質的高等教育。當然,這也要求他們在更早的時候做出決定,需要在專業學習方面有更多的投入和堅持,這不是我們常人都能理解的。
隨著高考招生綜合改革的推進,類似這樣路徑的選擇會愈加多元,而不僅僅是考試科目的變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