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抗日戰爭的戰火湮滅之時,中國高等教育史上也悄然地留下了兩座豐碑,它們分別是西南聯合大學和西北聯合大學。前者成為高教史上不朽的篇章,而后者則在歷史的長河中逐漸沉寂。
事實上,只存在了一年零幾個月的西北聯大,與清華、北大、南開三校合作鑄成西南聯大的輝煌歷史不同。西北聯大后分立成西北工學院、西北農學院、西北醫學院、西北師范學院和西北大學5校,但并未因分立而縮小,反而得以擴大發展,為西北地區的文、理、工、農、醫、師范等較為完整的高等教育體系奠定了基礎。
在西北聯大的辦學史上,先后走出了 24位院士以及眾多知名教授,如2010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金屬學及材料科學家師昌緒,“雜交小麥之父”趙洪璋等。
忘記過去就等于背叛。西北聯大歷久彌新的辦學經驗至今仍值得后人反思。就在不久前,在由光明日報社、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北京師范大學、天津大學等12家單位主辦的第五屆西北聯大與中國高等教育發展論壇上,專家學者們從西北聯大的辦學史中尋求視角,給雙一流建設帶來了不一樣的視聽。
重拾質樸的教育理念
把歷史的時鐘向前推79年,在西安的街上,總能夠碰到頭發很長、夾著幾本書、目光炯炯的年輕人。當時,西北聯大苦讀之風盛行,有的學生晚上自習,有的學生黎明時分就開始讀書,燈火徹夜不息,留下了“七星燈光”的美談。
篤行“嚴謹治學”的作風,堅持質量為本的理念,是西北聯大留給后世的無價財富。據天津大學黨委副書記雷鳴介紹,北洋大學將嚴謹治學的校風帶入西北聯大,并與其他學校的嚴謹學風相融合,形成了別具一格的風氣。
“嚴謹治學的精神體現在教風、學風,師生管理制度及考試制度上。”雷鳴舉了一個例子,西北工學院時期,一年級的學生安排在七星寺學習,那里被學生們戲稱為“鬼門關”。學校執行嚴格的淘汰制度,每年有一半的學生留級或補考,用老校友師昌緒的話說,“學生學習刻苦的勁頭近似于古人頭懸梁、錐刺股”。
雷鳴表示,“雙一流”建設的核心是提高教育質量,培養世界一流水平的高質量人才,嚴謹治學至今仍是我國高校提高辦學質量的法寶。
不可否認的是,在嚴謹治學的作風的驅動下,西北聯大在抗戰時期人才輩出。但在學者看來,這并不是一種獨立的現象。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周明全指出,高等教育的本質是創新能力的培養,致力于實現人才多樣化,而不是統一模式下的按部就班。“西北聯大做到了重要的一點,那就是知行合一,學以致用。”他們制造了火柴、蠟燭、肥皂,考古挖掘到了張騫墓,地質勘探發現了攀枝花礦產。“這一切都說明,確立人才多樣化的標準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精氣神的加強尤為重要
建設“雙一流”需要更多的人、財、物投入,改善科研條件,提高教師待遇。不過,只靠人、財、物的投入顯然是不夠的。
在北京師范大學校長董奇看來,在物質條件已經有很大改善的今天,精氣神的加強顯得尤為重要。而在西北聯大的精神中,首先是它的民族精神、家國情懷,為民族的生存、發展、復興所體現出來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雷鳴表示,中華民族面臨危亡,從興學強國到興學救國,堅持走教育報國之路,正是中國大學體現出來的責任與擔當。其中在西北聯大一個最重要的體現,就是1938年10月第45次校常務委員會上,確立了“公誠勤樸”的校訓。對“公”字的解讀就是責任感。
“如果一所大學沒有這樣的精神,如果一個要建‘雙一流’的大學老師沒有更高的指向,那么,這所大學作為整體是很難真正成為服務中國、影響世界的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董奇說。
除了強烈的責任感、使命感,西北聯大還有哪些精神是值得后人借鑒的呢?
董奇指出,一是西北聯大的創業精神。即便在條件改善的今天,高校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資源條件還是有所局限的。怎樣利用現有條件,發揮艱苦創業的精神,實施精細化管理,提高效益,仍然是高校管理的重大問題,也是提升“雙一流”建設效率的重要問題。
二是西北聯大的服務精神。扎扎實實地深入一線,在中國大地上把高校的學科優勢轉化為老百姓素質的提高,轉化為社會環境、社會民風的變化,西北聯大給后人留下了很多榜樣,積累了很好的經驗。
三是西北聯大的合作精神。抗日戰爭中成立的西北聯大以及后來成立的幾個大學,由于共同的歷史原因,在課程、師資聘用、設備共享、聯合學術研究上建立了密切的合作關系。
聯合辦學模式該重新繼承
當我們在研究和比較西北聯大和西南聯大時,可以看到,在當時極其困難的條件下,他們共同開辟了大學聯合辦學的模式,培養了一大批的學者和大師,而當時西北聯大的成果正是在于集合了一大批優勢的學科力量,為西北地區高等教育撒下了火種。
廈門大學教授張亞群指出,不少聯合辦學“貌合而神離”,但西北聯大恰恰相反,形式上的聯合僅有一年零四個月,但其精神紐帶卻始終未斷,是真正意義上的“形離而神聚”。
據悉,西北聯大的學科重組,歷經了北洋大學、北平師范大學、北平大學三所大學的孕育和整合。比如,北平大學組建的時候是一所獨聯體大學,但后來發展成綜合性大學,它的繼承者也就是今天的西北大學,在學科上有“五合一”之稱。
雖然當今高校分布在天南海北,但西北聯大的聯合辦學思想仍然起作用。
在張亞群看來,學科積累是高校學科建設與發展的重要基礎。西北聯大之所以能夠產生這么好的結果,最重要的原因便是因為北洋大學、北平師范大學、北平大學的長期積累。“學科建設有全局意識,遵循了學科研究、人才培養規律,這些對今天而言是重要的啟示。”
而在西北聯大的發展歷程中,沒有人能否認師資的重要性。西北聯大匯聚了全國著名的學者,他們不僅學問高深,而且在抗戰的條件下堅持教學。張亞群認為師資、學科、學人三者間存在巧妙的關系,師資是學科建設的主體,學人因學科聚集在一起,學科因學人而成為學派。學科建設只有依靠人才的集聚才能發展成為一流的學科。
如何在當下已經成形的西北聯大高校聯盟中,產生聯合辦學的效應?對此董奇建議,聯盟應該建立一個更有實質意義的發展共同體,實現相互協作、優質資源共享,在教學、科研、社會服務等多個層面上加強交流。他的這一提議得到在場高校領導、學者的認同。
西北聯合大學,簡稱“西北聯大”,是中國抗日戰爭時期創立的一所綜合性大學。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后,北平大學、國立北平師范大學(即現在的北京師范大學,)、國立北洋工學院(即現在的天津大學)三所院校遷至西安,組成西安臨時大學。太原失陷以后,西安臨時大學又遷往陜南,不久改名為國立西北聯合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