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內地高校相比,港澳臺高校具有一定的優勢。國際化的大都市,中西交匯,金融中心,既有豐富的精神生活,也有富足的物質文明。因處在經濟發達地區,英文教學,英美學制也是一大優勢。而就業方面也是比較可觀的,面向全球的視角,機會會更多,但競爭也更為激烈。
香港大學
是一所位處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公立研究型大學

1911年3月30日正式注冊成立,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高等教育機構。緣于殖民地的特殊性,香港大學自創校以來始終采用英語教學,其學術研究多可與歐美無縫對接、良性互動,也得益于此,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以醫學、商科、人文、政法等領域見長的香港大學都是中國高等教育界一面獨特的旗幟,享譽亞洲乃至世界。
香港“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在1997年推出了“卓越學科領域計劃(The Areas of Excellence scheme)”,在全部18個領域項目中,香港大學主持了8項,并協同其他機構參與了6項;截至2013年,香港大學已完成“經濟及商業策略”、“藥物合成與研發”兩項,關于“海洋環境”、“大規模流行疾病”、“鼻咽癌”、“骨骼疾病”、“高分子材料”、“新興電子建模與仿真”等領域的研究仍在進行中 。
從“卓越學科領域計劃”中不難看出,醫學、商科、信息科學都是香港大學傳統且極具競爭力的學科領域;除此之外,港大的土建、法政、教育等學科亦處于世界一流行列。
校訓:格物明德
知名校友:孫中山、張愛玲、朱光潛等。
2008年起,香港政府為鼓勵畢業生留港服務,所有非本地學生畢業后可留港12個月找工作,若連續在港居住7年(扣除4年本科學業,僅需在港工作3年),可向香港政府申請成為香港永久居民。2013/14學年度香港中文大學畢業的內地本科生中有51%留港就業,25%海外進修,17%留港進修,僅有7%的畢業生回內地工作。
臺灣大學
素有“臺灣第一學府”之稱

成立于1928年,是坐落于臺灣省臺北市的一所研究型公立綜合大學,素有“臺灣第一學府”之稱。其前身是日本統治時期所建立的“臺北帝國大學”,為當時日本建立的九所帝國大學之一。1945年,臺灣光復后,改名為“國立臺灣大學”。1949年,蔣介石政府遷往臺灣后,臺大取代了當時尚未在臺復校的中央大學,成為了臺灣地區教育主管部門資助經費最多的一所大學。
臺灣大學共有105個研究所設有碩士班,94個研究所設有博士班。
重點研究領域:醫學(基因體醫學、磁振造影、獸醫)、歷史學、管理學、物理學(粒子物理學、凝態物理等)、化學(生物化學、物理化學、化學工程)、天文學、宇宙學、大氣科學(臺風預報、氣候變遷)、地質學(臺灣板塊運動、地震預警)、政治學、生物科技、法學、心理學(華人本土心理學)、電信工程、教育、材料科學、機械工程、海洋工程、土木工程
校訓:敦品、勵學、愛國、愛人
知名校友:李遠哲、馬英九、連戰、曾寶儀等。
港澳學生畢業后尚未離境且原居留證仍在有效期內,如有企業、政府機關或公私立學校愿意雇傭,由雇主向臺灣行政院勞工委員會申請工作許可,而一般只有高科技產業人才才能獲準留臺工作。大陸學生畢業后須在一定時間內離臺,不能在臺就業。
澳門大學
是澳門第一所現代大學,也是澳門唯一的公立綜合性大學。

前身為1981年3月28日成立的東亞大學,1991年更名為澳門大學。2009年12月20日,澳門大學新校區在橫琴島開工建設。2013年11月5日,投資逾百億的新校區正式啟用。2014年8月,澳門大學正式遷入位于廣東省橫琴島的新校區,占地約1.09平方公里, 新校園在行政區劃上被納入氹仔區域,法定地址為澳門氹仔大學大馬路。
澳門大學設有人文學院、工商管理學院、教育學院、健康科學學院、法學院、社會科學學院、科技學院、中華醫藥研究院及榮譽學院,開辦學士、碩士、博士等約130多個學位課程,授課語言以英語為主,部分課程以中、葡或日語授課。
校訓:仁、義、禮、知、信
澳門政府不允許非本地學生在學期間打工,也不鼓勵畢業后留澳工作,除非學生自行在澳門找到工作而申請留澳工作簽證,否則不能在澳門居留。澳門高校畢業的非本地學生在畢業后主要有三種選擇:繼續攻讀研究生學位,出國深造,回本地區就業。
中國校友會網2015年港澳臺最佳大學排行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