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多少人,就有多少條生活之路。”每一個人都應該有屬于自己的人生之路,它必定與別人的不同。所以,即使在重大問題的選擇上也沒有必要非去求同,特別是為了求同而去求同。每一個人和每一條值得尊重的人生之路構成了這個世界真實的內容。這世界因此更豐富、更斑斕、更迷人。可是為什么,我們在18歲青春萬歲的年紀要選擇將一條路重走一遍,甚至不止一遍,而且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群體去選擇把同樣的路——復讀之路,重走一遍呢?
一、“沒考上名牌大學,不復讀,怎么辦?”
這類學生多數(shù)是學習的寵兒,目標明確,就是要去名校,讀好專業(yè),一旦失利,寧可復讀。我相信這其中真正沒學可上的是少數(shù),多數(shù)人是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必須重新沖刺直至如愿以償。對這種精神我佩服,但對這種選擇我惋惜,因為他們是以青春做籌碼去賭未來。在這里我不愿懷疑這未來的美好,我懷疑的是他們又把自己關在墻上寫著“提高一分、干掉千人”的教室里揮汗如雨的意義。人成長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完善自己的過程,為什么一定要在高考中至高至上呢?有青春作伴,只要一直在路上,就有機會彌補前面的遺憾。
二、“沒考上本科,就等于沒上大學”
我認識一個男孩子,成績不好,在考試上找不到自信,但孩子人很機靈,善于與人打交道,動手能力也強,喜歡鼓搗小電器。高考那年他可以讀高職,既能學到一技之長也可以早一點融入社會,是一個特別合適的出路。可是孩子的父母死活不同意,認為上不了本科就等于沒讀大學,連個大學生都不是,怎么都矮人一等,逼著孩子復讀。兒子也聽話,知道自己沒給爹媽長臉,咬著牙又念了一年,將將考了個三本,學了財會專業(yè)。父母把積蓄都拿了出來,供兒子念這個大學。孩子的興趣不在這,四年啊,看著他就這么熬著,別人都跟著累心。可是孩子父母心里踏實,覺得好賴也是個本科,是大學。
每每看到這樣的復讀生我都會想:如果他幸運,若干年后還是會走到自己喜歡的家電維修上來,可能就是一個小個體戶,有個小柜臺,忙活得脖子汗流,雖繞點彎路,也算找到了自己的幸福。如果不幸,他可能一直奔波、追逐在一次次求同的路上,同樣汗流浹背,但永遠沒有跑在自己的跑道上。
記得有一次讀一篇文章,說一個外國老太太有幾個兒子,有開卡車的,也有大學教授。母親總是像介紹教授一樣自豪地向大家介紹自己當卡車司機的兒子,周圍的鄰居和這位母親一樣平等地看待他們。不知故事是否確實,但我堅信這才是正常社會應該有的價值觀。卡車司機和大學教授的人生同樣值得尊重。母親和鄰居讓孩子們找到了自我,從而也就找到了他們的人生幸福。
三、復讀不只是知識的重復更是對習慣和耐力的挑戰(zhàn)
有許多成績低的考生認為再拼一年,以前學過的知識又鞏固了一遍,再加上不漲多少分誓不罷休的決心,第二年一定會有一個翻天覆地的變化的。其實,高考是對學生綜合素質的考察,也可以說是對學生12年學習能力的檢驗。復讀不只是知識的重復更是對習慣和耐力的挑戰(zhàn) 。知識上的漏洞就不是高三一年形成的,學習習慣、耐力、規(guī)律也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變的。撒切爾夫人說:“你的思想影響你的言辭,你的言辭影響你的行動,你的行動形成你的習慣,你的習慣將變成你的性格,你的性格決定你的命運。”所以,要挑戰(zhàn)習慣是要有充分準備的。
今年的錄取率應該不會低于去年,中國高考“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時代已經(jīng)一去不復返了。歷史和社會在向前發(fā)展,給年輕人提供了更多的出路,更多的選擇。既然已沒有獨木橋,就不必命懸一線。在更寬的大道上,我們該有更廣闊的舞動空間,更理性的選擇。
高考成績揭曉后,有些成績不理想的考生在考慮該不該復讀,有些成績很高但沒考進“北清人復”的也想復讀(更何況有的學校復讀辦開出了極具誘惑力的獎學金!)
但是,在考慮該不該復讀之前,請好好想一想你適不適合復讀!
哪些考生適合復讀?
不是所有落榜生都適合選擇復讀,一般而言,高考成績過高或過低的考生,復讀的效果不太明顯。比較有利于復讀的分為以下幾種:
1、高考發(fā)揮失常:
一般是指考試時身體不適,因生病影響水平發(fā)揮;心理焦慮,整夜失眠導致考試失常;粗心大意,造成不必要損失,如涂錯了卡,漏做題,時間分配不當,或違反考規(guī)導致扣分、丟分等。
2、平常學習態(tài)度不認真:
考前貪玩,如迷戀網(wǎng)吧,耽誤學習,受到落榜打擊后才醒悟。
3、學習方法不當:
有的學生偏科,有一科很差,拖后腿,只有復讀,重點攻差科;忽視基礎,眼高手低,把精力放在解難題上,策略上犯錯,致使基礎題分拿不全,難題分又拿不高;不聽從老師指導,不注意勞逸結合等,使學習效率低下。
4、藝術類考生文化課成績差:
一些藝術類考生,每年都有因為文化課成績差而落榜,隨著藝術類專業(yè)提高文化課錄取線,集中強化文化課學習成了不少藝術類考生的必經(jīng)之路
5、彌補報考志愿失誤:
有的考生由于所報志愿沒有拉開梯度,結果考出的是一批本科的分數(shù),卻掉入二批本科的起點;也有考生填了“服從調劑”,結果與自己的志向差距太大,比如,根本不打算學醫(yī),卻被醫(yī)學院錄取。
哪些考生不適合復讀?
1、分數(shù)過低或過高:
每年報考復讀學校的學生中,高考分數(shù)在300分至600分不等。如果高考分數(shù)距離錄取線還差100分以上,比如200多分,即便復讀也難有大幅提高,莫不如學習某種適合自己的技能,以便尋找工作;對那些600分左右的學生來說,同樣也沒有多少提高的空間了,若發(fā)揮失常反而考分不如上一年。
2、遇到大考容易緊張:
選擇復讀需要具備更加優(yōu)秀的心理素質。復讀的人經(jīng)歷了一次重要失敗,一般更加容易悲觀,對于考試更加容易緊張和焦慮。從考生個性看,許多考試失敗的考生就是一個愛緊張的人,今年的失敗經(jīng)驗會在記憶中留下深刻印象,致使整個復讀像一個夢魘,失敗的情緒伴隨著他們的讀書。有的復讀生說,想到我的同學正在大學幸福地讀書,想到再次考試失敗,就難以集中精力學習。因此,對于某些易焦慮和緊張的人,最需要的是先上一所普通的大學,先有一點點成功體驗和激勵,重新調整和定位,將考大學的遺憾化作前進的動力。將來還能考上名牌大學的研究生呢——這樣的例子太多了。
3、自我約束力較差:
在復讀學校,一般不會像正規(guī)高中那樣,每時每刻都有老師的督促,復讀生來自不同的中學,其學習成績、個性素質的差異較大。如果學生平常自我約束力較差,很容易受到外界干擾,并且很多復讀學校留給學生自學的時間較多,這類學生成績很難提高。
4、不清楚自己高考失敗的原因:
有的考生找不準是哪些因素影響了學習成績,覺得自己很用功,腦子也不笨,可經(jīng)過一年復讀后,仍沒有提高成績。這類學生平時成績往往不穩(wěn)定,自己又找不到具體原因。有一名考生去年模擬考試成績最好時,達到了一批錄取線,可真高考時只考到了大專錄取線。他堅持要復讀一年,結果今年估計和去年差不多。
5、家長希望考生復讀:
有不少復讀生是聽從家長的決定才繼續(xù)讀“高四”的,信心不足,或者開始階段還有熱情,越往后越?jīng)]沖勁,甚至造成個別學生想不開而走上絕路。
你確定要復讀了,請好好想一想如何選擇復讀學校?
目前社會上的復讀班如雨后春筍遍地出現(xiàn),令人眼花繚亂。為此必須經(jīng)過認真考察、思考才能做出最佳選擇。反之,不僅浪費金錢,還要耽誤時間,錯失高考良機,誤了學生的前程。那么怎么進行最佳選擇呢?特提供較為合理可靠的五項標準如下:
1、看往屆有無真憑實據(jù)的學員成績
不能只看空洞的數(shù)字,如考上北大、清華等重點大學若干人,過本科線若干人,提高多少分多少人,升學率百分之幾十等等,因為競爭激烈,有些班所報的數(shù)字越來越邪乎,真假難辨,所以還要看這個復讀班是否敢于在報刊上、網(wǎng)頁上和向社會公開發(fā)布的宣傳資料上登出如所報之數(shù)的大批學員的真實姓名、往屆高考的成績、當年的高考成績和被錄取的學校名稱(這算經(jīng)得起查核)。
如果只登出幾個考生的姓名和成績也不夠(原因自不必說),必須是大批的可供查考的有真名實姓、錄取學校名稱的學生成績。否則,就不可信或可信度很低。
2、看教師隊伍的真正質量
不能只看籠統(tǒng)的特級教師和高級教師若干人,或某某重點學校教師若干人的數(shù)字。或只看有高考專家、顧問若干人等等名字。要看這個復讀班是否敢于在報刊上、網(wǎng)頁上和向社會公開發(fā)布的宣傳資料上一一列出常年任教的教師真實姓名、職稱、照片、來自何校等等情況。因為只是請幾個專家開兩次講座或“顧問顧問”,而不是常年在班里任教,對復讀學員就沒有實際價值,只是招牌而已。而含糊地說有某重點學校教師一人或幾人卻不宣布真名實姓或甚至只說王老師、李老師,連名字都不能完全說清楚的,那就不可信或可信度很低。
3、看往屆學生的真實評價
如果一個復讀班辦得真有成績,就必然會留有考上清華、北大等重點大學以及其他院校的有真名實姓的學員親自寫下的文字材料,而且這些材料也敢于在報刊上、網(wǎng)頁上和向社會公開發(fā)布的宣傳資料上大量刊登(不是一兩個人或三五個人而是幾十人、上百人寫的,留有可查的原件的)。看看這些學員是如何評價這個復讀班的。因為要想讓大量的學員對一個復讀班違心地“歌功頌德”是很難辦到的。
而沒有大量學生的真實評價的就不可信或可信度很低。
4、看主辦人的教學資質
有些復讀班的主辦人原本就是重點中學的富有教學經(jīng)驗和突出業(yè)績的教師、校長,那當然是具備了可靠的資質。因為復讀學員都是高中畢業(yè)或在讀高三的學生,所以如果主辦人本身沒有教過高三畢業(yè)班的經(jīng)驗和資歷,那就在資質方面天生不足。不管宣揚什么先進的教育理論或如何新穎的教育理念,也不管是宣揚什么新的教學法、管理法等等,都很難讓人相信是從真正合理的教育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科學結論,也就難于保證這個復讀班的高質量。因此,不可信或可信度很低。
5、看是否有獨立辦學的充分條件、環(huán)境和設施等等
有的復讀班有自己獨立的校園、獨立的教學樓,環(huán)境清幽,設施齊全,那就是夠條件的。
如果不具備以上條件,甚至是等招上學員來以后再臨時租借五方雜處的教室上課的,就不可信或可信度很低。
當然,不管哪個復讀班都必須持有教委下發(fā)的《辦學許可證》等表明辦學資質的文件,那是辦學的前提條件,也是必備條件,這里就不多說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