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高校紛紛試水,然而“高薪酬、高風險”亦引發教育界反思——
“長聘教職”如何撬動師資改革
近日,我國沿海地區某高校公布“常任軌”制度實施情況:2011年以來,該校累計有71名教師合同到期,19人獲得常任教職,其他人考核不合格或者在考核前離職,留任率僅為27%。如此低的留任率,引發了教育界對于高校師資“長聘教職”制度的反思。
盛行于國外的“長聘教職”制度在國內高校實施情況如何?這項制度是否必然帶來新進師資的高淘汰率?如何解決“長聘教職”帶來的雙軌并行問題?對此,中國教育報記者進行了采訪。
國內高校紛紛試水“長聘教職”
“常任軌”制度,又稱“長聘教職”制度,是國際高校師資隊伍建設的常用做法,英文為Tenure System或Tenure Track,國內譯為“長聘教職”“常任教職”“預聘—長聘”等。其核心特點在于,高校向教師提供6年聘期,合同到期后教師要么獲得長聘教職,要么離開。聘期滿后,留任的教師可以獲得“終身教職”“終身教授”“常任教職”等。
上海交通大學人力資源處處長梁齊介紹,“長聘教職”制度最早出現在美國大學中,并逐漸受到許多國家的青睞,澳大利亞、新加坡等國家基本照搬,我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幾所大學也同樣采用了此做法。
“‘長聘教職’設置6年期限評估教師的學術水平、教學能力,然后決定是否授予終身職位,國際上的廣泛實踐證明了這種制度的優越性和生命力,值得國內高校學習借鑒。”梁齊認為。
近年來,國內高校紛紛試水“長聘教職”制度,在引進海外人才過程中設立“特區”,對教師實施單獨的考核和評價,要求產出高水平研究成果,6年后“非升即走”,同時提供比現有教師隊伍更高的薪酬和待遇。據了解,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國內著名高校都已實施“長聘教職”。
以上海高校為例,上海財經大學從2004年起探索“常任軌”制度,是國內較早推行“長聘教職”的高校之一。上海交通大學自2009年開始推行此項制度,目前已有兩批青年教師完成考核評估,成功獲得了長聘教職。同濟大學自2013年起,對新引進助理教授采用“3年+3年”聘任辦法,考核通過則成為副教授。復旦大學從2015年開始實行新的改革方案,探索“預聘—長聘”制。
不過,國內高校在實施“長聘教職”時具體做法有所不同。對于6年聘期,有的高校劃分為兩個3年聘期,前一個聘期結束后的中期評估如果表現不佳,則不再進入后一個聘期。對于實施范圍,有的高校僅對國家“青年千人”實施此制度;有的采取“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進行區別對待,新進青年人才必須走長聘教軌體系。
“長聘教職”未必意味著高淘汰率
記者了解到,“常任軌”制度具有“高起點、高標準、高薪酬、高風險”的特點。一位重點高校人事部門負責人表示,同樣是年輕博士擔任教職,“國內軌”教師收入相對要低不少,“常任軌”教師在享受具有市場競爭力薪酬的同時,也面臨著巨大的考核壓力,學校按照國際標準和程序對其進行考核,如果考核不合格,只能“走人”。
有專家撰文認為,終身教職在美國多數名校都是非常殘酷的競爭,某著名商學院終身教授考評通過比例甚至只有10%。不過,也有專家對于這種把“長聘教職”等同于高淘汰率的說法表示質疑。
美國密蘇里大學高等教育政策專業一位博士生近期作過統計分析,2008年至2010年,美國德州農工大學經濟系共招聘8名助理教授,至今皆已到6年考核期,其中5人已獲得該系常任教職,1人延期,2人在其他高校獲得教職,考核通過比率至少為62.5%。他說:“低至10%、20%的留任率在美國是很罕見的,只有極少數頂尖私立大學才能做到,一般的公立大學大概有一半的留任比例。”
梁齊認為,高淘汰率絕非“長聘教職”的固有特點,也不是常態。“學校需要給進入這條軌道的助理教授提供高薪酬、房貼安家費、啟動基金、配備實驗室、博士生名額,投入非常大,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學校很難大面積引入教師、6年后對他們進行嚴酷淘汰,那也非常可惜。事實上,美國高校招聘助理教授通常數量較少,崗位有限,在前期篩選的時候競爭非常激烈,但經優中選優,進校6年之后留下來的概率還是非常大的,往往能達到80%以上。”
對于某些高校“常任軌”的高淘汰率,有高教界人士表示難以理解:“多達百分之六七十的教師拿了多年高薪,卻不能留下來,這算不算高校決策太粗放、引人太草率?淘汰率如此之高,以后誰還敢來這里應聘?”
據介紹,上海交通大學實施“長聘教職”7年來,新進教師整體上體現出留任率高的特點。2015年首批12人接受考核,今年5人接受考核,總體通過率超過90%。
新舊兩條師資軌道如何實現融合?
“長聘教職”調動起新進教師的積極性,在高薪酬保障下,更容易多出科研成果。但這項制度也帶來一個問題,即引起存量教師的心理失衡:憑什么從外面引進的教師就可以拿高工資,遠來的和尚好念經?這樣就挫傷了他們的工作熱情。
如何實現新舊兩條師資軌道融合,成為不少高校亟須面對的問題。這也為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帶來了機遇,“引”“育”并舉抬高師資整體水平。
上海財經大學提出,存量教師也可以申請進入“常任軌”,接受更高標準的考核并享受相應待遇。該校實施“講席教授”和“講席副教授”制度,為非常任軌中的學科帶頭人和學術骨干提供講席津貼,促進海歸和本土兩類師資融合。
今年8月,上海交通大學公示“長聘教職”聘任情況,6個試點學院的58名常規體系教授被評聘為長聘教授,這也拉開了該校師資評聘雙軌融合的序幕。現有隊伍的教師也有機會進入“長聘教職”序列,每年薪酬可獲得較大增幅。
梁齊介紹,上海交大將持續推進兩條師資軌道“并軌運行”,首先在試點學院分批進行,然后逐漸向全校推廣,鼓勵表現優秀的原體系教師進入長聘體系。預計到2020年,進入“長聘教職”軌道的教師將占全校現有教師總數的50%至60%。
這又會產生新的問題:存量教師進入“長聘教職”系列,薪酬大幅度增長,學校如何負擔?梁齊認為,一方面,得益于國家和地方的支持,學校近年財政狀況較好;另一方面,實施“長聘教職”后,每年新進入學校的教師整體水平更高,使原體系教師積極性被調動起來,進一步盤活了學校的人力資源,也給學校帶來更大的科研產出和社會效益,可以涵蓋并軌所需的工資增量。
業界認為,西方許多高校經過長期發展沉淀,師資隊伍已相對穩定,每年新招聘教師規模總體不大;而目前國內高校處于快速發展期,“長聘教職”制度有利于通過引入高水平師資帶動辦學質量的提高,并在雙軌融合中盤活存量師資。
“‘長聘教職’作為新世紀以來進入中國的新生事物,在國內高校落地后顯現出激活現有師資的鲇魚效應,其間遇到的問題需要各高校認真反思,積極面對。”梁齊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