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人來華留學的歷史源遠流長,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戰國時期,并在盛唐時期達到頂峰,那時有來自全世界各地的外國人遠渡重洋來中國進行學習,這些人大多背負著國家賦予的使命而來,抵達中國后在國子監中與中土學子一同學習。他們不僅學習中國先進的制度與文化,還學習佛法、算術、律法、天文、歷法、音韻等知識。《東史綱目》曾這樣記載:“新羅自事唐后,常遣王子宿衛,又遣學生入太學習業,十年限滿還國,又遣他學生,入學者多至百余人。”在中國古代與周邊國家的文化交流中,唐朝與新羅的文化關系最為密切。當時的新羅學生學習期限大約為9~10年左右,在學滿期限后可申請回國。而古時的留學教育基本都屬文化交流范圍,還未形成完整留學體系。
現在常說的來華留學主要指新中國成立之后來中國留學的外國學生。1950年11月30日,第一批來自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匈牙利的14位學生在抵達中國后前往清華大學進行學習,接著東歐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學生也分批陸續進入清華大學中國語文專修班學習。在1950年至1966年這段時期的來華留學生均為社會主義國家,教育主要為了履行國際主義義務,為友好國家培養人才。來華留學教育步入正軌是在改革開放后,1978年中國首次實行在國外通過考試錄取留學生的做法,使來華留學生的素質有了保證。1989年,教育部發布允許學校接受外國人自費來華留學的政策,大幅調動了學校發展來華教育的積極性,自此之后,來華留學生呈逐年上升趨勢。
1978年在華留學生數量為1900人,1991年首次突破1萬名,2002年來華留學生總數超過8萬5千人。2010年,教育部提出了一項為期10年的《留學中國計劃》,目標在2020年達到全年留學人員數量50萬人次。到2014年,已有超37萬名各類外國留學人員來華學習,2018年人數已達49萬人。 目前來華留學生人數仍在不斷增長,來華留學的質量規范與監管體系也在不斷完善,來華留學生結構不斷優化,國家還為外國留學生設置了專門的獎學金。
記者_劉煜
編輯_張影
設計_李陽
中國正在吸引全世界目光

經濟全球化發展下的世界,教育是各國交流的重要途徑。我國高校對于國際生源的影響力也在不斷提升,據《中國留學發展報告(2020~2021)》藍皮書數據顯示,當前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三,亞洲第一留學目的地國,來華留學生人數持續增長中,越來越多對漢語以及中國文化感興趣的外國學生,選擇公派或自費來華學習,在中國感受人文氣息并學習專業相關知識。
根據IEE的數據顯示,韓國是來華學生中最大的來源國,2019年有5.06萬韓國人在華學習,占比達到了22%,其次是泰國,留學生人數達到了2.86萬人,占比達到了13%,還有來自巴基斯坦、印度、美國、俄羅斯、印度尼西亞、日本等地的留學生在華學習,可以看出來華留學人員大多來自于亞洲,西方國家的學生相對較少。從這個層面上可以看出,來華留學對于地理位置較遠的歐美等國吸引力較低,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在國際上的宣傳力度不足,相比而言,目前赴美就讀的中國留學生卻有30萬之多,占全美國際留學生的三分之一。
國家之間少不了交流,學校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更是尤為重要。隨著我國教育對外開放程度的不斷提高,漢語國際化的腳步勢不可擋。中國大學定期組織在華留學生參加各類體驗中國文化的課程,讓學生們與中國學生進行語言交流,同時也對中國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越來越多的留學生可以熟練的掌握漢語,并通過漢語認識最真實最美好的中國,他們也將作為文化的傳播者,讓更多人對中華文化、學習中文產生濃厚的興趣。
國際留學生已經成為評價一所大學國際化教育水平、世界影響力和全球競爭力的重要指標,加大留學生招生規模也是歐美世界一流大學增加學校收入的重要渠道。
北京語言大學是最受國際留學生歡迎的中國大學,國際留學生人數高達9056人,雄居艾瑞深校友會2020中國大學國際留學生排名冠軍。對外經濟貿易大學8555人,居第2;北京大學7793人,列第3;上海交通大學第4,浙江大學第5。云南民族大學表現突出,留學生人數高達5812人,躋身全國前10強,雄居中西部地區大學第一。北上廣等一線城市的大學是多數外國留學生的選擇,這里有優質的學習環境和突出的教育資源,同時也可以享受低廉的學費以及獎學金政策,日常出行方便快捷,這些都是北上廣等一線城市大學被外國學生選擇的主要原因。
在華留學生共講中國故事

在中國留學的外國學生對中國有著不同的情愫,無論是兒時父母的耳濡目染,還是因為一次遠途旅行認識了中國,與之結緣。外國友人眼中的中國有著無限的魅力,吸引著他們去探索去學習。
“用英語講中國故事”是用英語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文化的素質教育活動,展現了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廣度與深度。活動評選設置三大綜合考察方向,首先參賽選手需要在指定的中國故事中,任選一個來進行朗誦;其次,需要闡述自己與中國的緣分和故事,同時要回答評委提問;最后的是才藝展示環節。參賽者除了要有優秀的語言溝通水平,能夠完整流暢的表述自己的中國故事,還要展現自己獨有的才藝來吸引評委的眼球,多維度立體的參賽者將會勝出。
2021年舉辦的第二屆“用英語講中國故事”活動增設了留學生組,吸引了逾百個國家的留學生參與,經過半年的比拼,20位外國留學生歷經初選、復選、決選層層考驗拿到全國終選入場券。
參賽者中有一位來自印度尼西亞的Monalisa同學,表明自己曾做過中文導游,評委老師便圍繞導游這個問題向他提問。而來自澳大利亞的Torrington同學則表明自己很喜歡看中國的古裝劇,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中,自己也成為《紅樓夢》的熱衷讀者。來自喀麥隆的Sali同學最終獲得了本次活動的一等獎,他是一位熱愛功夫電影,并在日常生活中以舞蹈為契機,將非洲傳統舞蹈與中式民族舞蹈融為一體,自成一派,建立起兩國文化的溝通橋梁。來自朝鮮的Ro同學在終選當中榮獲二等獎,她有著流利精準的普通話發音,還為評委們帶來了一段中國民族舞才藝,用曼妙輕盈的舞姿把她對中華文化的理解展現的淋漓盡致。獲得三等獎的Leret同學曾在四歲時全家一起來過中國,他有一位非常熱愛中國文化的父親,在父親熱情的感染下,他也深深被中國文化吸引,開始了解中國文化。
落實來華留學生在華就業創業

2016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外國人永久居留服務管理的意見》,提出要“放寬外國優秀留學生在華工作限制,為其畢業后在中國境內工作和申請永久居留提供渠道”。
2017年1月,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外交部、教育部《關于允許優秀外籍高校畢業生在華就業有關事項的通知》發布,對于達到碩士及以上學位、專業對口的優秀外籍畢業生,不再有2年相關工作經歷要求,允許其直接在華就業。
2021年8月10日,習近平主席在給“國際青年領袖對話”項目外籍青年代表回信中表示,歡迎更多國際青年來華交流,希望中外青年在互學互鑒中增進了解、收獲友誼、共同成長,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青春力量。
近年來出臺的外籍高校畢業生在華就業創業政策,正在發揮積極作用,吸引著更多優秀外籍青年人才在中國扎根。政策利好對推動來華留學生就業工作具有重大意義,教育部舉辦的來華留學生招聘會可以幫助更多的留學生在中國找到合適的工作崗位。上海北京等人才聚集地也在不斷吸納優秀國際人才,用積極的政策表明了態度,推動來華優秀留學生落地是多地發展的方向。未來中國將進一步吸引全球優秀人才的聚合,讓更多外國友人來到中國,認識中國,來這里學好知識順利就業,在中華大地上展現國際化人才的雄風。
來源:圖片來源于網絡,如侵刪。
記者:劉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