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上午9點,高考鐘聲準時敲響。廣安中學考點外,73歲的陳顯偉同樣關注著今年的高考,他從不遠處的建筑工地趕來,目睹考生入場。1963年7月20日,陳顯偉和這些考生一樣,緊張而激動,作為達縣高級中學(現達州高中)的高三學生參加高考。遺憾的是,老人未能考上四川大學物理系。
時間過去54年,陳顯偉現在是建筑工地上的一名記賬員。他仍能背誦當年語文書上的部分古詩。在工地上,他所學的數學知識仍能發揮作用。陳顯偉說,這一生,他的唯一遺憾是沒能上大學,但慶幸的是,所學的知識,大部分都還在腦袋里。
“40后”的高考回憶 穿新布鞋和麻布襯衫
陳顯偉的腦海中,關于54年前的那場高考,至今記憶猶新。
1963年7月20日早上7點,達縣高級中學400余名學生在學校食堂吃過早飯,步行前往一公里外的考點參加高考,陳顯偉便是其中之一。
“早餐很簡單,白米飯和蘿卜秧。”陳顯偉記得,高考第一天早上,他沒有吃飽。考試第一天,陳顯偉特意穿上了媽媽做的新布鞋和用肥皂洗了三遍的麻布襯衫。
到達考點,安檢很簡單,夏天穿得很少,如果攜帶什么東西,一眼就能看出來。第一堂語文考試8點30分開始,進入考室只能攜帶鋼筆、墨水、水瓶、準考證四件物品。準考生上的照片是用膠水粘貼上的黑白照,水瓶是一個玻璃材質的酒瓶,里面裝的是鹽開水。
考點沒有廣播系統,監考老師按照懷表時間準時發卷。開卷答題后,任何人不得走出考場,包括上廁所。當堂考試結束后,監考老師當眾密封試卷后,大家方可離開。
那年,高考語文作文題目是《五一(國際勞動節)日記》《唱國際歌時所想到的》兩個命題作文中任選一個。
陳顯偉說,當年的高考,沒有文理科之分,全國統一卷、全國統一錄取線。常規考試科目為語文、數學、物理、生物、化學、歷史、政治七門科目。
陳顯偉考試前填報的志愿是四川大學物理系,沒有報考外語相關專業,不用考外語。“我們高三才開始學英語和俄語,學得很淺,幾乎沒有同學選考外語科目。”七門科目,考三天,每科100分。
1963年7月22日,高考結束,陳顯偉回到家里,等待放榜。一個月后,高考紅榜上沒有陳顯偉的名字,他收到了一份“未錄取通知書”,原因是沒有達到全國錄取分數線。
陳顯偉記得,當年班上38名同學參加高考,6名同學考上大學。上大學的同學都有了出息,有的當了大學老師,有的成為了工程師。沒有上大學的,命運幾乎相同,都回家務農了。
艱難求學路 經常餓肚子
高中三年,給陳顯偉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每天口糧不足一斤大米,上課經常餓肚子。
陳顯偉出生在達州市達川區檀木鎮石和尚村,家里祖祖輩輩都是地地道道的農民,陳顯偉在家中排行老二,還有姐姐和弟弟。
陳顯偉的父母雖是農民,也懂得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道理。上村小的時候,陳顯偉的成績很好,父母便把他照“苗子”培養,一家人省吃儉用,也要讓上學的陳顯偉填飽肚子。
直到上高中,陳顯偉以全鎮第一的成績考上了達縣高級中學。“在那個時候,能考上達中的,成績都是特別好的。”陳顯偉說,他深知全家人送他讀高中不容易,他在學習上特別努力。
班上55名同學,陳顯偉可以排進前十。“我的數學和物理特別好,所以當了這兩科的科代表。”陳顯偉說,大多時候,他的數學和物理成績都保持在95分以上,在班上數一數二。
成績雖好,但是生活上,陳顯偉卻過得特別辛苦。家離學校42公里,每個月回一次家,沒有公路沒有車,走小路步行需要一天。每月生活費5元錢,學校補貼4元,家里拿1元,而這1元錢,家中大多數時候都拿不出,每到月底,總得有幾天找同學蹭飯或餓肚子。
陳顯偉說,在他的記憶中,最餓的一次,差點餓暈了。有一次放假回家,家里斷糧了,他從第一天早上到第二天下午,沒有吃飯,只有喝水。在回學校的42公里路上,他在水溝里喝了五次水,頭昏眼花,才走到學校。
“現在想起來,不知道是怎么到的學校,只記得到學校時有人給了我一碗飯。”陳顯偉說,高中三年,餓肚子是常情。
兩個月用一支牙膏,一學期用一塊肥皂。“洗衣服時,抹肥皂都不敢用力,害怕把早早肥皂用完了,后面就沒法洗衣服了。”肥皂和牙膏,得從家里給的1元生活費中節約出來。
沒上大學很遺憾 知識在腦袋里沒忘記
高考落榜,對于陳顯偉全家人來說,打擊太大。全家人傾注的希望破滅了,想通過讀書跳出農門,找一條出路,但因為落榜回到了農村,務農成為了這個高中生當時唯一的出路,陳顯偉也因此大病了一場。
1964年開始,陳顯偉一邊干農活兒,一邊向村里的老中醫請教,借來醫書學習。“我認得字,學得快,悟性也很高。”1976年,陳顯偉在村上開了自己的醫館,并到縣城進修學習了西醫。
2000年,陳顯偉關閉了醫館,跟隨村里的年輕人外出務工。到達廣州,陳顯偉的第一份工作是施工員。“施工需要看圖紙,這與立體幾何有關,稍稍學一下,就看懂了。”陳顯偉說,通過看圖紙,他回憶起了高中所學的幾何知識,很多數學公式在腦海中也記起來了。
如今,陳顯偉在廣安一建筑工地當記賬員,負責登記進出工地的各種材料,這份工作同樣運用到了高中所學的數學知識。
在工地上,陳顯偉要負責計算混凝土、鋼筋、砂石、水泥的需求量,并按照相關公式對產品質量進行核算。例如,在基建打樁時,需要運用球缺體積的知識,陳顯偉熟練地寫出計算公式。
除了數學,陳顯偉還記得高中所學的很多語文知識,尤其是古詩,很多都會背誦。為了展示他的記憶力,他默寫了一遍杜甫的《石壕吏》,并背誦了《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孟子曰》《木蘭詩》。
陳顯偉說,雖然沒有上大學,但高中所學的大多知識,他沒有忘記。“正如現在的年輕人開玩笑說的一樣,高中是一個人知識最全面的時期。”陳顯偉說,這些年,他養成了進圖書館看書的習慣,他現在仍然可以為上初中的外孫女輔導數學作業。
“我沒有上成大學,我希望后輩可以讀大學。”陳顯偉說,現在條件好了,學生們學習和生活的環境也改善了,更應該努力地學習,考上心儀的大學,實現自己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