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題解密2017年全國卷高考考試大綱新變化
思想政治篇
2016年山東高考文綜開始啟用新課標卷。2017年新高考大綱中關于思想政治學科的修訂內容為:對學科 “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描述和闡釋事物”“論證和探究問題”四項能力考核目標的解析內容進行了修訂完善,補充試題樣例加以說明,進一步明確考查要求。
變化一: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
【母題】(新課標1卷)3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6分)[原題略]
(2)運用經濟生活知識并結合材料,說明推動“一帶一路”國際產能合作對沿線國家和中國是雙贏的選擇。(14分)
【答案】沿線國家:擴大產品供給;增加稅收;擴大就業,提高居民收入;提高相關產業的技術水平。
中國:擴大產品市場化;促進優勢產能“走出去”;提高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
【命題立意】教育部考試中心在今年高考前就提出,高考試題要增加反映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科技等領域發展進步的內容,考查學生對我國社會現狀、時事政策的了解、思考和把握,考查學生對國家層面、社會層面、個人層面等價值準則的理解。高考命題所用材料信息往往緊跟時事熱點。2016年10月發布的考試大綱新修訂文件中明確提出:要求考生全面、準確地解讀試題透露的信息,主要從背景材料、設問及二者之間的關系來獲得。
【大智建議】時政類非選擇題一般要求結合材料整合答案,這就要求考生在解答過程中,先仔細閱讀題目所給背景材料,邊讀邊聯想其可能涉及和考核的課本知識點,要開拓思路,注意從多角度、多層次去分析、評價這一時政材料。大多數時政類論述題都是答案隱含在材料之中,但也有少數題目“材料在書外,觀點在書中”。要做好政治主觀性試題,特別是時政熱點問題,必須做到“一扣三結合”:必須緊扣題目要求,必須結合教材,必須結合材料,必須結合時政。
變化二: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
【母題】(2016年新課標1卷)2015年,某國宏觀經濟形勢如下:產能利用率不足;固定資產投資同比下降4.0%;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增幅從2.5%下跌至1%,低于國際公認的合理值3%。據此,預防通貨緊縮成為關注的焦點。若不考慮其他因素,可能引發通貨緊縮的傳導路徑是
①產能過剩→工業品供過于求→工業品價格走低→企業利潤下滑
②消費低迷→消費品供過于求→消費品價格走低
③社會總供給大于社會總需求→物價總水平持續下跌
④企業投資萎縮→失業率上升→居民收入下降
A.①→④→②→③ B.④→①→③→②
C.①→③→④→② D.④→②→①→③
【答案】A
【命題立意】要求考生在獲取相關的信息后,根據試題創設的新情境,啟動原有的知識儲備,迅速與相關知識內容建立起準確而有效的聯系,經過分析、判斷、推理、歸納等思維過程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一能力要求考生調動知識要穩、準、快,能夠將所學政治知識與試題的形式和內容建立正確的聯系,能夠針對不同試題鏈接與此相關的模塊知識去分析問題。
【大智建議】新課標、新教材、新高考,不是不要基礎知識,也不是不要知識體系。考察時政熱點問題,也不是不要基礎知識。因此,在熱點問題的復習中,必須時刻不忘基礎知識。要認真研究《考試說明》規定的考試范圍和主干知識的考查范圍,對相關的基礎知識、主干知識要融會貫通,要掌握相關知識的來龍去脈,明確知識的適用范圍、適用條件。對重點知識的理解一定要準確,切忌似是而非,一知半解。同時要解決好知識的系統性問題,依據知識的內在聯系,構建知識網絡,樹立學科知識體系。這樣才能為分析和解答實際問題、熱點問題打下堅實的知識基礎。調動知識,是指在獲取和解讀試題信息的過程中和基礎上,能將接收到的信息迅速與相關的知識內容建立準確而有效的聯系,是考生根據試題信息和要求對已儲備知識的選擇和提取。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也就是知識的重組、遷移能力。只有夯實學科基礎,特別是熟練掌握主干知識和重點知識,把握知識的整體框架和內在聯系,才能準確、靈活地調動和運用知識。
變化三:描述和闡釋事物的能力。
【母題】(2012年新課標卷)38.(26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各題。[原題略]
(1)根據材料一概括我國國民收入分配中存在的問題,并結合經濟生活知識提出解決問題的政策建議(14分)
【答案】問題:與世界水平相比,最低工資在人均GDP中占比低,在平均工資中占比低,最低工資水平偏低。居民所得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呈減少趨勢,政府和企業所得呈增加趨勢,國民收入分配結構不合理。
對策: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逐步提高最低工資標準;建立職工工資和居民收入的正常增長機制;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機制,促進社會公平。
【命題立意】考綱要求考生通過思維過程,把握事物的本質特征,并使用簡明、準確的學科術語加以敘述的能力,主要考查考生對問題理解、分析和說明的思維過程。它要求考生不僅要能夠正確地解釋材料所展現的現象中蘊含的本質和規律,而且能夠運用辯證的歷史的觀點與相關學科術語對社會現象和事物進行闡述。
【大智建議】第一步,描述事實,即材料中的顯性信息;第二步,揭示問題,即材料中的隱含信息。表述時考生要自覺地培養邏輯思維及陳述表達能力。
變化四:論證和探究問題的能力。
【母題】(2016新課標1卷)3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6分)[原題略]
(2)結合材料和文化生活知識,探究如何守護英雄、弘揚中華民族精神。(10分)
【答案】尊重歷史事實,增強辨別信息真偽、抵御落后文化和錯誤言論的能力。利用網絡等大眾傳媒傳播英雄事跡,抵制和批駁肆意抹黑英雄。歪曲歷史的言行,大力宣傳英雄精神,使群眾懂得英雄精神使中華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現,繼承和弘揚英雄精神。
【命題立意】本次考試大綱的修訂主要的三大變化之一就是,增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考核內容,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充分發揮高考命題的育人功能和積極導向作用。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歷史長河中凝匯在政治、哲學、經濟、藝術以及生產生活中的智慧結晶,是中華文明的精髓。在高考命題中,各學科都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有所體現。
【大智建議】考生作答時突出價值立意,堅持立德樹人,要熱愛祖國、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和博大精深的文明,感受、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厚的內涵,并將之內化為行為準則。這要求考生不僅能夠運用判斷、歸納、演繹、比較、概括等方法論證政治問題,而且能夠綜合運用政治學科以及相關學科的原理和方法論證和探討政治問題,要遵循繼承、弘揚、創新的發展路徑,注重傳統文化在現實中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從而實現考試的社會意義和現實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