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教育報道】在日前剛剛落下帷幕的第七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總決賽中,江蘇全省高校共獲得45金67銀45銅(不含國際參賽項目),金獎總數、高教主賽道金獎數和職教賽道金獎數均居全國第一。
在總決賽現場,環球網教育對江蘇省教育廳副廳長王成斌進行了專訪,請他分享高教大省推動創新創業教育發展,推進創新人才、復合型人才培養的經驗、舉措和感受。
環球網教育:江蘇省推動雙創教育發展有哪些重要舉措?出臺了哪些機制政策?
王成斌:江蘇擁有167所高校,是全國高校最多的省份。為推動我省的創新創業教育,除了十分重視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之外,近年來,我們主要抓了四個方面的工作:
第一個方面是頂層設計。推動雙創教育、專業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即高校在所有的專業教育中,都精心設計創新創業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也把創新創業教育結合起來,為雙創教育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第二個方面是體系建設。雙創教育實際上是一個從教育鏈到創新鏈、再到孵化鏈、最后到產業鏈的教育實踐過程。我們認為,開始時,創新創業教育需要學生們有創新創業的“基因”,然后,通過一系列訓練項目來培育創新創業的“種子”,這些項目通過培訓、通過參加比賽、通過學生們真正去創業實踐,逐步形成“苗圃”。這樣一來,從教育到一系列專業化的訓練,到最終走向實際創業,構成了一根很成熟的鏈條。我們圍繞“鏈條”中的5大關鍵節點,打造了一個很好的服務體系:
“基因”:堅持鼓勵大學生創新創業,堅持第一、第二課堂有效聯動,共開設雙創課程2254門,建設雙創在線開放課程245門。
“種子”:構建“教育教學-訓練實踐-項目孵化-初步創業”全鏈條創新創業教育模式,累計實施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7.46萬項,引導33.92萬大學生參與創新創業訓練與實踐。
“苗圃”:依托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等賽事,為大學生搭建更加廣闊的雙創實踐舞臺,鍛造真正敢闖會創的青年生力軍。
“園丁”:對創業師資分層分級開展培訓,同時引進富有行業經驗和行業資源的企業家、投資人等到學校兼職,逐步形成以專職為主、專兼結合的高素質雙創教育師資隊伍。目前我省共培育聘請雙創教育專職教師1438人、兼職導師6616人。
“平臺”:拓展雙創實踐孵化平臺,重點建設了12所國家雙創改革示范高校、50個省級雙創實踐教育中心等雙創載體。
第三個方面是制度設計。我省出臺了深化高校雙創教育改革實施方案、高校學分制改革意見,將創新創業教育質量作為省委省政府考核高校高質量發展的核心指標之一,以及省品牌專業專項經費分配的績效評價因素。同時成立了省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工作委員會,鼓勵高校成立創新創業協會社團650個,以更好地帶動高校雙創教育工作的開展。
第四個方面是生態建設。生態表面上看起來是一個文化系統,比較軟,但實際上很重要,我們有“基因”、有“種子”、有“苗圃”,說到底就是要有一個“土壤”。有了這個“土壤”,無論老師、學生,或者學校的管理者、我們的校長書記,都認識到雙創教育是我們人才培養中一個重要的改革突破口,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很好的生態體系。
這些是推動江蘇省雙創教育,包括連續參加七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均取得不凡的成績,在全國也是走在前列的重要原因。
環球網教育: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進行到第七屆,江蘇省目前取得了哪些重要進展和成果?
王成斌:今年江蘇獲得的金獎數位居全國第一,應該說,我省在七屆大賽中獲得的金牌總數,累計起來也是全國最多的。當然也是因為江蘇的高校多,而且更重要的是參與的學生多,我們每年有數十萬學生參與,省內已經形成了氛圍,大家都躍躍欲試,愿意來參加這樣的活動。據不完全統計,2021年僅“青年紅色筑夢之旅”賽道,我省就有149所學校組建了12466支項目團隊參賽,參與學生67153名、教師5362位。大賽進行到第七屆,我省共有24.44萬支團隊、98.83萬人次參賽,省教育廳蟬聯七屆大賽“優秀組織獎”。
環球網教育: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的組織舉辦對江蘇省雙創教育產生了哪些作用和影響?
王成斌:七年前剛剛開始舉辦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的時候,我們都有一個認識,就是希望它能成為高等教育改革的一個突破口,希望能撕開一個口子,讓它來推動、改變長期以來高校創新型人才和復合型人才培養不足的情況,希望激活這樣一潭水讓它能迅速活躍起來。現在看來,這個作用是起到了,而且通過這些年的努力,它已經推動形成了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新的教育理念和一個新的人才培養格局,它的實際作用已經遠遠超出了我們當初的預期。更沒有想到是,大賽進行到現在,和我們對學生的紅色基因的教育,和鄉村振興、扶貧攻堅及小康社會建設都結合起來了。實際上,它真的成為了一項人才培養的大變革!
環球網教育:面向‘十四五’,江蘇省在推動全面深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推進創新創業教育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方面,還將有哪些舉措?
王成斌:盡管我們取得了很多成果,包括在比賽中拿了很多獎,并且確實有一批大學生真正去創業,其中有的創業公司市值已經超過100億,也有的已經走向上市,應該說,對產業轉型升級做了很大的貢獻,但是總的來說還遠遠不夠,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還有很多工作要做。我們要把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同國家對于人才培養的目標和要求緊密結合起來,真正做到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我們這么多高校,怎么去培養?我覺得創新創業教育還是要更深度地和大學生的專業教育結合,和思想政治工作結合。和專業結合,就是要和高校的新工科、新農科、新醫科、新文科建設去結合,要和六卓越一拔尖人才培養去結合。現在我們需要的是真正有硬核科技、真正能夠解決我們國家現在面臨的很多卡脖子項目的創新人才,那這個事要怎么解決?它不是簡單地讓學生擁有創新的意識,創業的本領就可以了,而是真正需要在人才培養、在產學研協同育人協同創新方面有新的突破。可以看到,我們的大學創業有很多好的東西,但是我覺得這些東西還是少了還是不夠。現在學校的學科結構、科研結構、課程結構都在調整,這個調整不能再回到以往的辦法上去,還是要鼓勵學生的創新創業更上一個層次。
環球網教育:對于未來大學生創新創業精神培養方面,您的感受是什么?
王成斌:我覺得這個問題要分不同的層次。首先涉及到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我們并不是僅僅要幾個學生去辦公司,而是希望所有學生的血液和基因里面必須有這樣一種精神,這是我最大的感受,這也是一個基礎、一個土壤。但我們還有一個目標,那就是希望我們現在的大學生中,確實有一部分人將來能夠成為真正的創新家、創業家,帶動我們國家的產業轉型升級,幫助我們的國家在未來的全球經濟競爭和產業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我們希望出現更多的像華為這樣的大型企業,能夠讓我們的國家在全球經濟競爭中更有競爭力。因此,我們希望能夠培養一批真正的、基礎的創新人才、復合性人才,這是我的夢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