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由于新高考改革的推進與實施,生涯規劃在學校教育中的重要性得以充分體現。社會上掀起了關于生涯規劃的學習和討論熱潮。這是非常令人鼓舞和欣喜的局面。在這一大好形勢下,筆者愿意就相關話題談點自己的看法。
生涯規劃、生涯教育作為一種學說,一種理論,總是為了解決具體問題而存在。一般認為,發端于上世紀初美國的生涯規劃理論首先是為了解決人職匹配的問題,即讓合適的人做合適的事,從而提高工作效率。為此,美國職業指導之父帕森斯提出了職業選擇的“三步范式”法。這種方法認為職業選擇的第一步是認識自我,即對自己的天賦、能力、興趣、志向、資源、條件及種種因素考慮清楚;第二步,要對不同行業的工作崗位要求、成功要素、優缺點、薪酬水平、發展前景及機會等有比較明確的認識;第三步,在這兩組要素間進行最佳的匹配。這“三步范式”已經成為職業選擇和設計的經典流程,一直沿用至今。以后的許多研究者都是圍繞著這三步中的具體過程進行深入的討論和研究,比較著名的有霍蘭德職業人格六角型理論、克魯姆波特的社會學習理論,等等。應當說,職業選擇的人職匹配理論是非常具有科學性的學說。但在后來的發展過程中,研究者把問題進一步擴展,到生涯發展學說,以至后來的生涯教育,其問題的針對性就大打折扣了。從舒伯開始的職業生涯發展觀,到金斯伯格的職業生涯發展階段理論,再到后面的格林豪斯、施恩,雖然提出了人職匹配是一個動態過程,但對如何更好地實現人職匹配少有觀點,而是把更多的論述放在了對人生過程的描述上,以至于確定了每一個人生階段的目標和任務。所以把職業指導、職業選擇理論放大到了生涯規劃或者人生規劃以至生涯教育這個概念。
這種大包大攬的論述,給人的感覺是包醫百病,什么問題都想要解決,結果在最核心問題的解決上進步有限。這也就給許多人的反駁造成口實,比如前幾年,中國青年報就曾經刊登過一篇《小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看上去很美》,其中就提到著名經濟學家陳志武在回憶自己涉足金融和經濟學領域時就曾說到,人生往往是由很多偶然事件構成的。無獨有偶。美國通用電氣前總裁杰克·韋爾奇也說:“你在未來會從事什么樣的工作,這個問題幾乎是不可能準確預測的。實際上,如果你的確遇到了某個長期以來一直忠實地執行自己職業規劃的家伙,那可千萬不要在晚餐時同他坐在一塊——多么乏味的人啊。”他們的話也許個人經歷和體悟的色彩比較濃厚,但畢竟揭露了不確定性和偶然因素在職業規劃中的顯著地位和影響。所以,從事實上看,人生或生涯是無法規劃的。說到這里,部分生涯規劃研究者或實踐者就會退后一步,不再說生涯規劃,而是變成了生涯教育或人生發展指導,就是教別人如何選擇和應對人生的發展問題,這往往就會流于空泛、膚淺和缺乏針對性。
問題是學問存在的根據和基礎,沒有了具體問題,也就沒有了研究的必要,所謂的理論也就變成了空洞的說教。具體到生涯規劃,當學生對學業的規劃與管理的問題由學業規劃理論來探討,個人的職業發展與用人單位的效率問題由職業規劃來探討,另外諸如理財規劃、養老規劃、旅行計劃、購房置業計劃等等這些人生具體問題的探討,都由各自研究的領域和學說來認領。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生涯規劃以至生涯教育、人生發展指導等是否就變成了看似包羅萬象、包治百病,實際上卻是無關痛癢的心靈雞湯?
而當年職業指導的提出者帕森斯所研究的核心問題,職業選擇及人職匹配問題則由學業規劃和職業規劃來繼承和探究。學業規劃的提出首先來自于2003年新中國大面積的出現的大學生就業難!研究者從勞動力市場供求雙方無法實現交易這一問題出發,著重從人才供應方(求學者)的角度討論了其中的成因,經過深入的調研后,他們提出了“學業需要規劃”的著名論斷,然后在此基礎上進行了深入全面地探討,形成了比較完善的學業規劃理論體系。學業規劃研究者不僅討論了人職匹配的問題,在此基礎上還提出了匹配的效率問題,即同樣實現人職匹配,但學業規劃可以幫助求學者提高自身與合適職業匹配的效率,即幫助求學者(求職者)以最小的個人投入實現優質的初次就業,并通過持續不斷的學業規劃,來解決個人面臨的生存發展問題,也就是個人的經濟自由問題。從而實現個人的可持續發展,并不斷地向人生理想前進。從這個意義上講,學業規劃也可以說是關于個人發展的學說。如果從人才市場的角度來看,學業規劃研究者的貢獻在于把人職匹配這一研究人才銷售領域的問題,擴大到了人才生產經營的整個過程。正如馬克思所說:經濟學的研究只有從交換領域深入到生產領域才是完整的。所以,研究者一般地把學業規劃歸入勞動經濟學的范疇。而作為職業規劃,其研究和解決問題的重點則是團隊內部的個人發展與團隊的發展效率問題,因此,可將其歸入到人力資源管理這一學說大類里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