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期中家長會上給本年級高三家長的一些提醒和建議,主要目的是希望家校配合,讓孩子們能走好自己人生中壓力最大的這一年。我很清楚,人之患在好為人師。我也很清楚,教師是一門容易自作多情的職業,其實我們沒有那么有力量,什么“為了一切孩子”、“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之類的,離我們很遠。但既然干了這行,就充為人師吧。希望能對部分家庭有益。
首先,歡迎您的到來!按慣例,也特別感謝那些到會的爸爸。同時感謝您對學校的信任,對高三年級組的信任。沒有這份信任,我們不會順暢地走完高一、高二的旅程。
借這次期中家長會的機會,我想跟各位家長交流一下對高考備考的想法。
1
當了十幾年的老師,深入接觸過好幾百個孩子。我發現,孩子與家長的相似性是極高的。極端的一個例子是,我開家長會,發現一位母親總愛趴在課桌上——她的孩子上課時也是愛趴在課桌上的。
所以,在反思孩子學習狀態的時候,我們首先需要自我認識一下,在孩子這十幾年的成長過程中,我們有沒有給孩子做出積極上進、認真負責的榜樣。我們自身的優點、缺點是什么——這些多數都可以在孩子身上照見。
另外,如果家里夫妻經常鬧矛盾、夫妻鬧離婚等,對孩子的傷害是無形而巨大的。這個,在高三余下的二百來天里請盡力避免。我知道這樣的要求對您個人不公平,但孩子人生中很關鍵的這第一步需要您的幫助。
我有一點淺薄的想法:家庭塑造人,學校影響人,困境成就人。所以我認為,把高三看做一個困境的話,家庭和學校要做的就是陪伴、引領孩子走出困境,變得強大。
因此,備戰高考,家長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給孩子一個可以倚賴的家庭環境。讓您和您的愛人,成為孩子的避風港,成為孩子脆弱時的支柱。
過去一直忙于工作拼在職場幾乎從沒在孩子教育中出現過的爸爸,覺得孩子高三了,我要管管了。報班、家教、輔導功課、碎碎念……這樣真的是對孩子好嗎?您了解孩子的生活狀態、學習狀態嗎?您了解孩子的志向、志愿嗎?您知道過去和現在孩子經歷過什么嗎?您知道現在的高考有什么變化孩子面臨的問題有哪些嗎?您知道暑期以來孩子的心理歷程嗎?……
咱們還可以問問自己,我這么做真是為了孩子好,還是有些為了自己以后面對孩子問心無愧的成分?
有家長朋友就會問,那我該怎么辦?高三啦,我想關心孩子啊!
我的建議,一是保持家庭生活方式的常態。
散養的假裝繼續散養(注意是“假裝”),精耕細作的可以稍稍放一點(注意是“稍稍”)——雖然在表面上保持家庭協作方式的常態,但在內心深處、細節處要意識到高三和以往的任何一年都不一樣,包括初三那一年。初三的備考經驗移植到高三,一定是無效的。因為18歲的孩子和15歲的孩子不一樣了,因為高考的知識范疇、難度與中考不一樣了,因為能力要求不一樣了。也就是說,行為上保持常態,心理上應該適度關注。
二是這一年依然還是不要以孩子為生活中心。自己的工作態度、生活態度就是很好的教育。中國人講“言傳身教”,高三這一年,“身教”要繼續,“言傳”要適度。
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家校溝通,是您可以著力的三個點。
給孩子做后勤部長,提醒孩子堅持鍛煉身體,保證孩子的身體健康;在家不當著孩子的面老玩手機,盡量少看電視電腦,或者看電視時聲音小一點(減少對孩子的誘惑),飯桌上少聊學習少聊成績(餐桌是感情的載體),不讓那個著名的“別人家的孩子”進自家門(多和自己過去比,少和別人比,這個“度”要在生活中靈活控制);關注孩子的情緒,有情況時讓孩子多說,聽完之后再交流(先入為主的判斷可靠的不多);和孩子交流困難的,向老師了解情況,請老師給予關注和幫助;信任學校,信任老師,有情況及時和老師溝通,有疑慮可以先向老師請教,爭取到老師的支持、配合和幫助,對您孩子的發展才有百利而無一害。
以往有幾例極端的情況,高三最后階段非要花重金讓孩子去參加什么高考集訓營沖刺營,結果沒有一例是有好結果的。因為我們有我們的教育教學節奏和特點,因為我們了解自己的學生,而那些什么“營”不適合孩子,更不了解孩子。
家校不一致,最終傷害的一定是孩子。關系先于教育,家長對孩子的教育,老師對孩子的教育,都基于咱們和他們的“關系”,有良好的關系,才有讓教育進入的可能。所謂“親其師,信其道”,這“親”就是關系。
2
當然,和老師交流時也請注意方式。某年我中途接了高三,期中考后一位家長找我,劈頭就是一問:“陳老師,您說,我孩子高一高二都還能考120多的,為什么您一教他才考一百出頭呢?”我早就忘了這位家長是誰了,但這事我一直記得,那種尷尬的印記很難消除。
語文成績變化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為高一高二時學校要求語文的年級平均分得在125上下,所以我們的題偏于基礎,難度較低,而高三是瞄著高考去的,難度自然上來了,分數自然下去了。另外,您問的問題我能怎么答呢?說我自己不行,會讓您對我沒有信心。說您孩子不行,您心里不舒服。您可以問,我孩子語文分數偏低,原因是什么,他考試之后有沒有找您面談分析試卷,等等。
到了高三,大家最關心的就是孩子的成績。家長會后,總會有很多家長來問:您看我孩子的語文還可以怎么提高?
其實,從備考的角度看,您唯一不能做的就是干預到具體的學科學習上來。數學成績怎么提高,語文素養怎么提升,這是作為數學老師、語文老師的我們要解決的專業領域的問題,而不是您家長身份領域內的問題。您問這個問題,不如讓孩子直接來問我們。
您要關心語文,可以找老師查看一下孩子的作業記錄、小測分數,自然知道孩子有沒有認真對待,有沒有下真功夫。老師也許還會建議您周末查看孩子的什么復習資料等等。
簡言之,您需要了解的是孩子的學習態度和落實情況,而不是問某學科該怎么備考。
3
一個孩子的學習成績是受很多因素影響的,包括學習態度、學習習慣、學習能力、學習基礎等等,但背后最重要的是學習動力。
在六班上課時,有學生問我:別的學校高三都補課,為什么咱們不補。我說:“因為我相信能自我驅動的人會走的更遠,我們要培養的就是能自我驅動的人。”怎么讓孩子在高三能自我驅動,能頂得住壓力,這是老師和家長需要共同解決的問題。
我想,第一是引導孩子擁有夢想。懷抱夢想上路,我們才能擁有目標感和自覺性,才能擁有真正的快樂。
這一問題其實應該在高一高二階段就開始,年級組在高二圍繞這一主題也做了許多工作。到高三還是混日子狀態的孩子,多數都沒認真對待這個問題。
現階段您依然要去了解,孩子將來想干什么?能做什么?孩子想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想過什么樣的生活?再小一點,孩子想上什么大學,學什么專業。再小一點,期末、一模、二模的名次目標是什么。
有家長問我:“我孩子現在是年級多少名,您看可以上什么大學?”這樣問,我覺得有問題。在離高考還有兩百來天的日子里,我們不要根據現階段的分數來決定去哪里,而是用想去哪兒來影響自己的分數。引用一句雞湯,“夢想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而不是“舞臺有多大,夢想就有多大”。
而且,眼光放長遠一點,即使最終上不了那所大學,也培養出了一個知道自己定位,并肯為之付出的孩子,一個擁有積極人生態度的人,不是很好嗎?
第二是用自己的愛打動孩子。不需要天天念叨,不需要輔導他(她)的功課,您要做的,是給孩子信任,是默默地支持孩子,是照顧好他(她)的飲食起居,是做好他(她)的后勤工作,是能在他(她)需要您的時候在那里。甚至最簡單的,是您在陪伴他(她)。孩子們是善良的,是懂得感恩的,他們會用自己的行動回報您的愛。
要提醒的一點是,愛雖只是一種情感,但效果會千差萬別。同樣一句“你不用有這么大壓力”,同樣一句“我們相信你”,在孩子那里的反饋也都是“我太幸福了,爸媽對我這么好,我要努力”,但落實在日常生活中,有的會減壓,因為他覺得爸媽就是信任自己,有的卻會加壓,因為他覺得爸媽這么信任自己,我更得好好努力考到更好。所以,愛,說起來容易,實踐起來難!每個孩子都是有特別個性的個體,咱們在自己的家庭生活中慢慢實踐慢慢體會吧。
第三是引導孩子思考人生價值。現在這個社會很現實,很功利,流行“我不相信”。如果提“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大家會覺得“不可能”,會想“憑什么”。但是我認為,孩子的未來就是中國的未來,中國的未來就是孩子的未來。我們誰也不希望在自己老去的時候生活在一個毫無制度保障、人情冷漠勢利的社會吧,那就從教育自己的孩子開始。
要相信崇高,要相信一個人是有社會價值實現的需要的。這第三點有些迂腐的書呆子氣,但是,作為一個人,完全現實化,完全功利化,內心不保有一點兒理想主義的東西,不是很悲哀的一件事么?我們年青時做過的夢,真的就毫無價值嗎?真的是人到中年就該向粗糲的現實低頭嗎?
現在,大家的生活條件普遍都很好,孩子們沒有什么迫切的改變人生的壓力。這沒有關系,重要的是,我希望培養出一個什么樣的孩子,一個什么樣的公民。
未來的人生,是需要他自己走的,我們不可能全程陪伴。生命的韌性在什么時候鍛鑄?抗拒壓力的強大心理在什么時間淬煉?樂觀向上的心態在什么時候培養?腳踏實地做事的能力在什么時候形成?……高三,是一個很好的機會。
苦日子,能讓人迅速地成長。高考的結果與一個讓您放心的孩子,孰輕孰重,相信您有判斷。重要的,是高三這一段經歷對孩子未來人生的意義。站在18歲的門口,思考這一類問題尤有必要。
4
說了這么多,您看,我好像沒說怎么“拿分”。是的,要應對高考,必須站在高考之上——首先要解決的,是“人”的問題。至于怎么制定計劃、怎么安排時間、怎么提高效率、怎么調整臨考狀態、怎么么確定學科重點、怎么解答某種題型……這些,老師會教,同學們會交流。
在我看來,這都不是家長需要做的事情。您要做的,是物質上的保證,精神上的陪伴和引領。當他們的主動性和熱情被激發出來,每個人都可以創造奇跡!我相信四中孩子的潛力!
感謝您寶貴的時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