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成績不佳就是因為不會看書,不會記憶,更不會復習!
凱洛夫有句話很有意思:他不往后面看,只是往前趕,趕回家的僅是一輛空的馬車,反而夸他走了很長的路程。
為什么找不到“東西”?
有很多人都有一個這樣的體會,當你需要一個什么東西的時候,你雖然能夠肯定它就在周圍,一定沒有丟失,但就是找不著;要修開關,找不著螺絲刀;要出門,找不著眼鏡了;要去報到,找不到報名的相片了;穿鞋的時候,怎么只有一只襪子?準備出門卻發現鑰匙找不到了,…最后總算是找到了,可惜由于時間的耽誤,又不知道把什么事情給搞砸了!雖然你知道最終會找到那個不起眼的東西,但你不會忘記這個過程給你帶來的煩惱、不便,甚至是無法挽回的損失。
總之,事情很小,但總是那么煩人。而且這種現象還有一個很有趣的特點:
1、那就是找不著東西的人會經常找不到東西。
2、找不到東西的人的生活環境往往很亂。
對于這樣的問題,該怎么辦呢?說起來也很簡單,把你住的地方經常收拾收拾就好了,把東西分開歸類,衣服和衣服在一起,書和書在一起等,這樣的話,用起來就很方便了。
說到學習了,其實道理也是一樣的。我們常說:生活品質不好,學習品質就不會好;學習品質不好,學習成績怎么可能理想呢?
為什么一到考試就不行?
常聽到家長說:“我的孩子平時功課掌握的還不錯,小測驗的成績也很好,可就是到了大的考試就不行!一考就砸。”
還有的學生反映,在考試的時候怎么也做不出來,有個概念、定理或公式怎么也想不起來,而一下了考場,就想起來了,真是令人非常懊惱。出現這種情況的孩子,固然可能存在考試技巧和心理素質較差的原因,但更多是由于復習做的不好而造成的。(這種情況的學生非常普遍,請您回想自己的孩子是否存在這
樣的問題!)
讓我們對自己提個簡單的問題。請想一想,在考試中,什么問題基本上從來都不會出錯?考卷上的名字!為什么呢?很簡單,自己的名字天天聽,天天看,天天寫,早已是爛熟于心了,閉著眼睛都不會寫錯啊!換句話說,想寫錯名字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啊!
比如大多數的學生都知道巴爾扎克是一名作家,但如果考的問題關于巴爾扎克的國籍,那么在答案里就會寫出英國、法國、美國,除了中國只要是知道的國家名都可能被寫出來。說明什么問題呢?首先說明學生學習過他的文章,而且也聽過老師關于作者個人情況的講解。學生在這個知識點上掌握的不夠全面,沒有形成深刻的記憶,所以到考試的時候對一些細節就不能確定了。或者一道數學題目出現了,而且知道平時做過,也曾經做對了,可在考試的時候就是想不起怎么做了!
這就是不扎實的表現。
而不扎實對學習的最大功能和貢獻就是,對學業花費了許多時間得到的學習結果和無知是一樣的。雖然你曾經會過,但到了某個特殊的時刻,你所做的反應是不會!這說明你其實還是不會,不管你是否曾經會過!
如果說因為無知而不能得分,是可以理解的,那么要是由于不扎實的原因而失分的話,不僅不能得到原諒,還應該自責啊!
對考試的看法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會者不難,難者不會!
怎么才能成為有備無患的“會者”?
我們在前面講過,錯誤發生的原因等內容,在那里我們談的是在錯誤發生后,我們應該采取什么的措施來對待錯誤,其中就要錯誤的分析及錯題本的建立等,是屬于錯誤后的對策。而我們現在關心的是,如何從正面入手,避免錯誤的發生。讓我們從第一種錯誤原因說起,就是概念不清。
“概念不清”的現象又分兩種情況。一種是對知識點開始接觸學習的時候就沒有弄明白,后來混到了考試的時候也沒有搞清楚,屬于沒有理解而引起的,所以通常是程度和基礎比較差的學生會表現的更多;另外一種是當時明白了,后來由于比較長的時間間隔,對知識點有所生疏和遺忘而導致的。
而對于造成錯誤發生原因的第二點“思路不對”來說,其實也有很大因素是由于“概念不清”。考試主要是對學生掌握和熟悉知識點程度的考察,解決一道題目往往需要一個、兩個甚至是多個知識點,就好
比一個修理工的工具包,如果有一個工具不在手邊,干活的時候可能就有麻煩。同理,如果有一個知識點出現問題,不能從大腦中提取出來,解題思路就會出現問題,在這個題目上你遇到了麻煩便是很正常的。
要想最大限度地制止錯誤的發生,就要把所有的概念點和知識點掌握的扎實和準確,有備無患,才能在考試的時候做到心中有數!而為真正掌握一個知識點只靠一次性活動是不能夠做到的,是靠不斷總結、練習、熟悉的積累而實現的。而這一切活動都可以歸納為一個你熟悉的詞匯:復習。
請各位明白一點,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成為“過目不忘”的天才!所以“天才”是會復習的人。
什么是復習?
什么是復習呢?就是對自己學習過的課程進行查漏補缺和總結歸納。通常復習的過程需要相應的練習和記憶。通過復習不僅可以提高學習質量,更可以提高學習效率。
“復習”從字面上可以理解為“再一次溫習”的過程,復習的意義是什么呢?通過復習可以加深認識和理解那些遺忘、生疏的概念或知識點。復習是承上啟下的過程,古語講“溫故而知新”,就是通過復習對原知識可以產生更準確的掌握,也可以為新知識的學習和理解做更好的準備。人們常這樣說的一句玩笑
話是:“學的都還給老師了?”就是說老師教過的都不記得了。本質上講,復習是強化記憶的過程,也許是材料,也許是技能,都是一個認識固化的過程。
復習是由于學習的需要,不是因為考試。
有一種很普遍的現象,許多學生由于本人的理解力、反應接受都很不錯,平時課上練習可以做的不錯,往往還要比其它學生做的又快又正確,小測驗成績也可以表現很好,但到了考試的時候卻發揮不好。這種往往只是在考前才對所有的學習內容進行復習,一看內容都會,可到了考場就感覺不順手,原因就在于平時不做小復習。
這種學生雖然當時在學期中間對知識點的認識和理解甚至要好于同學,但由于課后一段時間內缺少對概念進行重復消化的及時跟進過程,到了考前再看到這塊內容時,主觀意識更多是對當時學習的感覺保留,還覺的自己沒有什么問題,但實際上有些概念點已經發生遺忘和遺漏了,所以對這塊的概念點的掌握就出現了不足。這種狀況怎么能順利過考試的關呢?
有句話這么說“不考不玩,小考小玩,大考大玩”,復習應該是融合在平時就做的很平常頻繁的行為,而不是專為考試準備的。因為復習是由于學習的需要,不是因為考試!
平時開展復習的方法很簡單,那就是有意識地、有規律地、及時地操作。每學過一個知識單元,就應該做一次復習;每個星期都應該對本周的學習內容做一次復習;每一個月也應該對該月的所有學習內容進行一次全面復習。只有這樣,你才明白自己到底哪里學的好,哪里學的還有不足,然后及時做出相應措施來解決。這樣做的最大好處就是考前的大復習會很輕松。
所以我們不建議家長在周日給孩子搞什么補課等活動,學習安排應該多以總結性的復習為主。缺乏經驗和不負責任的補課老師通常只會簡單地給學生許多題來做,缺乏針對性的盲目的補課往往是低效大量重復的勞動。只有個別學生在基礎有較大差距的情況下,才應該考慮采取補課的方式來彌補。
成績好的學生是學出來的,不是補出來的。
復習的兩個重點環節
復習的目的就是要把不明白的、生疏的、遺漏的知識點搞清楚,是一個通過發現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并解決問題的過程。顯而易見,這個過程包含兩個環節。首要環節的目的是發現問題,最后環節的目標是解決問題。讓我們看看如何實現這兩個環節。
1、如何發現問題
發現問題的兩種重要手段就是查漏補缺和總結歸納。
查漏補缺:是指對自己所學的內容不足和缺陷進行整理和檢查,這個工作的主題就是查找自己學習的漏洞和薄弱環節。就像士兵去打仗前,要看看武器是否準備好了,刺刀有沒有遺忘,子彈的數量夠嗎?然后根據自己的情況進行針對性的補充和練習,是“防患于未然”的根本舉措。
總結歸納:是指對自己所學過的內容進行階段性的回顧。就好比打掃自己的房間一樣。總結歸納就好比是自己房間,書、本、個人用品、鞋、衣服、玩具……過一段時間,就得對自己的房間進行清掃和整理,看看有什么垃圾需要清理,看看自己的物品擺放的地方是否合理。這樣用起來就方便許多,而學習也是同理。
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大腦里又增加了許多新的內容,就好比倉庫又放進了許多貨物,如果不及時整理,時間久了有些東西放在哪里自己也不是很清楚,現用現找往往很浪費時間;而且時間再久點的話,清理會更耗費精力和功夫;況且有的知識點隨著時間的延長,不及時清點,自己可能就跑光了。所以及時做查漏補缺和總結歸納就是這個目的。這個環節做好了,也就為解決學習中的問題做好了保證。
這個環節主要是通過看書來實現的,可許多學生往往只是看自己以為的重點和難點,而不能對教科書做全面仔細的閱讀。這種失誤是最容易出現的,而其結果往往是懂的還懂,不懂的還是不懂;疑難的懂了,但基本的簡單的概念卻說不清楚!(請做個小實驗,拿起課本,對照書上的內容向孩子提問。據我抽查的經驗來看,能夠圓滿回答的學生極少)
像這樣,許多學生連書都沒有完全完整的讀過,更別說進行及時有效的復習了。所以我在對學生做要求時經常講這么兩句話,“教科書是給你們寫的,是經過許多專家和老師嘔心瀝血而寫成的,里面沒有一句廢話。想當考場上的常勝將軍,你們就應該對課本里的每一句話都要仔細讀過,并把常用的內容作為常識記在腦子里。教科書上只有一種印刷內容你們不需要記,那就是標注頁碼的數字!”
不會看書,不知道全面閱讀課本,就不可能發現真正的問題!
2、如何解決問題
解決疑難和困惑的手段和辦法是以下四種:
提問:由于對某些概念或問題還存在疑問和不解,需要向老師或家長進行請教的過程。“不恥下問”,如果你愛提問題了,你就會發現自己進步非常的快!試想,在迷路的時候,你能找個人問問路,是不是會讓你很快擺脫困境呢?提問不僅是因為有問題,如果在沒有問題的情況下還能發現問題就更了不起了。當然,很多人不會問問題,問題質量也不高,結果是不僅自己沒有得到什么幫助,讓回答的人也感覺不耐煩,所以如何學會問問題!就要學會避免只是簡單直接地追求結果,還要探求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結果!不過,比這種情況更糟糕的是很多人明明知道自己有問題但卻不問。
討論:主要是通過與同學的交流和探討來達到對某些概念和問題有更精確、更深入的理解。與同學之間的討論和交流是非常必要的,是發現自己問題的一個快捷方式,更是提高自己對概念等理解的好方法啊。不要擔心同學從你那里得到學問,應該擔心的是你能不能給同學講清楚你自以為掌握的內容。要記住的一點是:同學并不是你的競爭對手。學會討論的學習方法讓你在以后的生活學習中體驗到合作的快樂。
思索:其實是一種自己與自己的對話和交流,通過自我深省,來達到對問題的更好的認識和理解。怎么把自己的生活和學習安排好,就需要你先思而后行。最好每天晚上睡覺之前想想今天的事情哪些做好了,哪些又沒有做,什么時候去做,心里要有個安排。學會思索了,就可以設計你的生活,計劃你的生活,成就你的生活!
針對練習:通過查漏補缺和總結歸納發現有些概念點掌握的不是很好,所以做一些針對性的練習和作業來達到掌握的目的。有的練習是以背誦、記憶為主,有的則需要學生自己通過參考書、習題冊來安排、組織進行的,這是自學能力的高度表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