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成績上不去!
咋辦咋辦咋辦?
許多家長說有一“妙招”
那就是↓↓↓
報
培
訓
班
小明媽:喲,巧了!我家孩子成績不好的時候,我也用這招!
小紅爸:聽說學霸天天都在上培訓班,上培訓班真是提高成績的妙招嗎?
先不說這招妙不妙
我們先來看效果如何?
培訓班越多,可孩子成績依然很差......
糊弄補習老師,不懂裝懂.......
糊弄爹媽,讓小伙伴頂替自己上培訓班......

這成績沒上去,孩子品質還出了問題!
這可咋辦呀?
咋辦?!
你必須得了解孩子學習不好的根源
到底是什么!
其實,在現今中國的教育體制下,大部分的家長,在孩子學習不理想的時候,都會替孩子選擇一個培訓班,但是面對林林總總的選擇,總是感覺很困惑。
每次補課經過一段時間會發現,補課或許真能提高學習成績,但是往往治標不治本,這往往是屬于“頭痛治頭,腳痛治腳”的方法。
這會導致什么?
補課老師教的,孩子會了。補課老師沒教的,孩子照樣不會。
原因很簡單,大部分孩子只知道學,而不知道如何學。課堂上,老師很少教“學習方法”,只是把應該教的知識教給學生,而如何學習全靠學生自己。這就是我們教學中的一個缺陷,老師根本沒有時間教什么學習方法,課堂教學內容如此之重,已經讓老師應接不暇了,只好以教學為中心了,不可能以學生為中心,讓很多學生深受其害。
我們知道:補課,只是停留在知識教育這個層次,作為課堂學習的一種補充,對孩子的學習有一定的效果。然而,用什么方法來學習?那種知識適合于那種學習方法?很多孩子卻不知道,更別說如何巧妙的運用學習方法了。
補課學習的根本之道是德能和智慧的培養。是父母和孩子在一起將正確的德行和正確的方法進行到底。
我們要根據孩子的天性來引導學習,培養了孩子的德能與智慧,就可以通一而貫始終。喜歡調皮的,我們要引導他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不斷地激發他自己的想法。喜歡文靜的,我們要引導孩子自己學習的能力,引導孩子去和別人交流,讓孩子能根據自己的天性去找自己的方式。
所以,給孩子補課的重點不在于知識,而在于引導,最好的補課方式就是找一個好的老師,一對一補課,將德行的教育融入到知識的教育中去。
如何培養孩子做個有智慧的人!
唯德學,唯才藝;不如人,當自礪。
《弟子規》說,如果品德、學問、才能、技藝不如別人,立刻自我勉勵,勤奮努力趕上去。這是在告誡年輕人,要不斷努力、不斷學習,才能在這個世界上站穩腳跟。

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好勝心,都在做著“世界冠軍”的夢想。雖然不是每個人都能站在“世界冠軍”的領獎臺上,但是每個人都有能力成為最好的自己。要想最大化地發展自己的能力,唯一的途徑就是不斷學習。只有不斷學習,才能夠補充自身的不足,提高一個人的能力,提升一個人的層次。
一個人不斷學習、刻苦努力,就能夠改變命運。中國繪畫之巨擘齊白石曾經是一位木匠,關門十載,苦練詩、書、畫、印,成為一代畫家,被西班牙藝術大師畢加索贊為“是東方一位了不起的畫家”。
曾經有學生問李嘉誠,要成為領袖,必須要有眼光、理想、勤奮和奮斗精神,除此之外,還要有什么?李嘉誠回答說:“要成為領袖,基本素質一定要有。要清楚,無論從事什么行業,都要比競爭對手做得好一點。就像奧運賽跑一樣,只要快1/10秒就會贏。”
只有比別人好一點,才會比別人更有成就。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比別人好一點呢?

1.教育要有長遠眼光
很多人佩服那些事業有成者的干勁和闖勁,覺得自己無論如何都做不到,所以,甘愿平庸。其實,世間沒有天生的成功者,也沒有天生的平庸人。平庸與成功的區別僅在于成功者敢想敢干,心中有個偉大的目標,為了實現目標可以破釜沉舟,不懈努力。
目標就是奮斗的動力。家長要想自己的孩子在品德、修養、學識等方面不斷進步,就要從小幫助孩子著眼高處,訂立自己一生為之奮斗的方向和目標。有志者事竟成,志向越大,目標越高遠,越有搏擊長空的力量,越懂得不斷學習不斷完善自己。

2.不斷勉勵自己
屠格涅夫說:“你想成為幸福的人嗎?但愿你首先學會吃得起苦。”學習是一件辛苦的事情。無論學習什么,學問、才藝、技能,都是很辛苦的。所謂“十年寒窗苦讀”、“十年磨一劍”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一件辛苦的事情,要想做好,需要不斷地自我勉勵。家長可以告訴孩子如果覺得學習很枯燥,就想想自己的未來。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美好的未來需要自己努力去奮斗。告訴自己,別人能夠做到的自己也能夠做到。要相信自己,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世界,給自己一個準確的定位。相信自我,本身就是一種“自我競爭意識”,一個人相信自己是什么樣的人,就會成為什么樣的人。

3.以比自己強的人為榜樣
在同齡人中,做得好一些的都可以稱作榜樣,都可以當做孩子進步的標桿。從成長學習來講,同齡人對孩子的影響很大。基于這一點,家長不妨多在孩子面前講述一些同齡孩子的勤奮故事和他們取得的成績,鼓勵孩子多和品學兼優的孩子交朋友。
孩子都有好勝心,本著自己越來越優秀的“好勝”和“競爭”可以促進孩子全面健康的發展。如果孩子的好勝心從對事發展到對人,那么就有可能變得虛榮、自卑、妄自尊大,不但不能進步,還可能造成人格發展上的障礙。所以,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要始終貫徹一個概念,那就是,所謂“勝”“負”,只是一件事情上的、一時的勝負,而不是整個人的勝負或者一輩子的勝負。

4.教孩子抓緊今天
哈佛大學有句名言:“今天不走,明天即使跑也不一定跟得上。”不管一個人多么想提高自己,如果不從眼下努力,都只是空想而已,結果沒有任何收獲。魯迅先生說:“失掉了現在,也就沒有了未來。”現在的孩子,面對的誘惑太多,做家長的除了讓孩子明白“時不我待”,還要幫助孩子養成珍惜時間、抓緊眼前的習慣。
有的家長做事就不夠積極,把“明天再說吧”掛在嘴邊,無形中就成了孩子的壞榜樣。家長除了自己當天的事情當天完成外,還要監督孩子當天的事情當天完成,不浪費時間。
培養孩子的智慧要從小抓起
培養孩子的智慧要從小抓起,從小培養他們的好習慣會對孩子一生都深有影響。對0~1歲寶寶進行智慧教育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0-1歲寶寶智力開發4法則
(1)提供視覺刺激。父母可以在寶寶搖籃的四周貼些單純圖片,并經常更換。也可以將小床的圍欄油漆得鮮艷些,或者買一些純白或光亮的欄桿,用剪成小塊的氈制品、彩色廣告紙裝飾一下,再把小床圍起來。
(2)提供聽覺刺激。寶寶的聽覺很好,父母最好經常與他聊聊、哼哼歌。聲音、音調、節奏的變換是轉移煩躁不安的寶寶的絕妙辦法
(3)提供動感刺激。父母應該經常變換寶寶在床上、椅子上的姿勢鼓勵他活動軀干、手臂和雙腿。
(4)開闊視野。不要總讓寶寶呆在搖籃里,不妨用寶寶輕便推車或背帶隨身帶著寶寶走動,這能開闊他的視野,使他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周圍的人們,同時也促進其心智、生理、人際交往及感情等的發展。
不同月齡嬰兒早教方法大不同
0-1歲是寶寶智力開發的寶貴時期,面對新生兒,父母們首先要為寶寶創造安全穩定的撫養環境,提供較好的撫養條件。從寶寶的各類反應中尋找規律,學會從寶寶的哭鬧、翻轉等各類反應中讀懂寶寶的需要;其次要幫助寶寶形成穩定的生活規律,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0—6個月:建立安全與依戀
父母在撫養這個月齡階段的寶寶時,首先要滿足其生理需要,這是最急促的任務,與此同時也要關注寶寶的心理、智力發展。
面對新生兒,父母們首先要為寶寶創造安全穩定的撫養環境,提供較好的撫養條件。其次要與寶寶建立起安全與依戀的關系,這也是這個月齡階段的寶寶最需要的。父母要多觀察寶寶,從寶寶的各類反應中尋找規律,學會從寶寶的哭鬧、翻轉等各類反應中讀懂寶寶的需要;其次要幫助寶寶形成穩定的生活規律,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長期以來,寶寶的教育一直是以母親為主體而父親經常是缺失的,因此需要提醒父母,在與寶寶建立起安全與依戀關系的過程中,父親也要發揮起應有的作用,這樣寶寶長大以后會更勇敢。
7—9個月:好奇心的初步萌發
這個月齡階段的寶寶開始對外部事物表現出好奇,他們要開始學習爬行了。從這個月齡起,父母可以開始對寶寶進行“認知、語言、運動、交往、藝術”這五項能力的培養。
首先,學習爬行是這個階段的重要工作。它能促進寶寶大動作的發展,為學習站立和行走打基礎,也能滿足寶寶探索外部事物的好奇心。同時寶寶的食指也開始分化了,父母可以對其進行精細的手部動作訓練。
其次,這個月齡段的寶寶自我意識開始初步覺醒,父母可以教寶寶勇敢地在別的小朋友面前介紹、表達自己,從而讓寶寶認識自我,學會與人交往。
良好的親子閱讀習慣,也需要在這個階段建立起來。父母可選擇一些以圖畫為主、色彩鮮亮、頁數不超過20頁、紙質較硬不容易被寶寶撕破的讀物,將寶寶同向抱在懷中,把書擺在離寶寶視線15厘米左右的位置,用輕柔的語氣為寶寶講述書中的故事,能潛移默化地促進寶寶語言能力的發展。
10—12個月:探索精神進一步激發
寶寶的認知能力在這個階段有了進一步提高。父母可以借助一些漂亮的玩具,教寶寶理解大小、里外、因果等邏輯概念寶寶的語言天賦也即將覺醒。7至9個月期間還只會說單音節,這個階段的寶寶開始朝著雙音節發起進攻了。一歲以后寶寶就將進入語言能力的爆發期,在這個階段父母應多多跟寶寶進行交流,為其語言的發展打好基礎。
0-1歲是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這五種感覺的培育的關鍵時期,而這五種感覺通常是智力獲得的源泉,因此父母要注重這五種感覺的培育。
一、視覺的培育
0-2個月階段:比起聽覺、觸覺、嗅覺、味覺,視覺的發展較慢。在2個月階段,小寶寶能夠明白看見物體的距離僅有20公分,一開始寶寶看東西,只能感覺其外型,而且移動中的事物比較能夠吸引他們的注意,他們能感覺到物品在移動,并稍微看到外輪廓。
2-4個月階段:這個階段,寶寶對于一些看過的臉孔也事物,會慢慢記住其外輪廓,并且在外輪廓之外,逐漸注意到要些特征、細節的部分。
4-6個月階段:4-6個月時,物品在他眼中已逐漸為有立本感之影像了。在這個階段里,由于已經能夠比較穩定、清楚地視物,所以只要是放在周圍的固定物,寶寶相對較能確定物品的位置,并伸手去拿。之后寶寶能逐漸盯著某一物看個幾秒鐘,即“定視”的能力。
7個月左右,寶寶的眼睛便可以慢慢根據東西靠近或遠離調整焦距來對焦了。
父母可以對孩子多微笑、提供視覺的刺激給寶寶,可以適當地給孩子看電視。
二、聽覺的培育
0-3個月階段:小寶寶的聽覺在胎兒時期就已經幾乎發展成熟了,故當他一出生后,便能開始運用他的聽覺。剛出生的前2、3天,寶寶的外聽道可能還有一些些羊水塞住,不過等到羊水都排干凈后,父母可以發現寶寶對聲音會有某種程度的注意。一直到兩個月左右,寶寶會對突然關門的聲音,或東西掉落的聲音相當敏感,如果他正在吃奶,也會停下來,轉而注意聲音來源,另外,寶寶會從生活中喂奶、換尿布、親子互動中,意識到某人為主要照顧者,并慢慢去辨認主要照顧者的聲音。
3-6個月階段:在此三個月期間,寶寶會慢慢知道這個聲音是某人發出來的,“噹噹噹”是手搖鈴的聲音,“碰”一聲是關門,即學習將聲音和發音之物連結。此時,寶寶也會跟著爸爸媽媽牙牙學語,他會開始學很多語音或他常常的到的聲音,如東西發出的聲音等等。
7-12月階段:7個月的寶寶已經可以學會單音節的發音了,也可能已經會喊爸爸媽媽了,這時聽力主要發展主要是辨別語言的不同。
可以通過對孩子唱歌、對話培育孩子的聽覺小寶寶的觸覺也是一出生就近乎發展完成。由于寶寶之前在媽媽肚子里時,長期被羊水包圍著,所以皮膚特別柔嫩細致,但我們仍須藉由提供他一些后天的觸覺經驗,讓也逐漸適應全新的世界。在這個階段里,包括幫寶寶洗澡、擦臉,及喝奶后擦嘴巴、口腔內部等日常活動,都能帶給他豐富的觸覺刺激,父母可不要因寶寶顯現出有些抗拒的反應更停止喔!
三、觸覺的培育
出生后不久的寶寶,觸覺功能都還比較簡單,當他被碰觸到時,自己會有所感覺。有研究指出,穩定的觸覺經驗會讓寶寶產生愉悅的情緒,感覺安定,故父母有機會若能多抱抱他、拍拍他,或和他按摩,相當有助于穩定寶寶情緒及增進親子間的聯系。
0-1歲期間,父母除了多提供寶寶觸覺經驗,還可以配合寶寶的聽覺,幫助他將這個聲音和感受連結在一起,之后隨著其認知能力逐步提升,他才能逐漸了解這個感受代表的含意,及發展出觸覺的區辨能力。
父母要多撫摸、多擁抱孩子,可以把不同材質的物品給孩子觸摸。
四、味覺與嗅覺的培育
由于味覺很多時候都需要嗅覺的輔助,兩者密不可分,故在此一并討論。嗅覺、味覺同為一出生就準備好,在這個階段,寶寶可能都以母乳、配方奶為主食,待之后能開始嘗試副食品及種類增多,寶寶的嗅覺、味覺經驗也有了明顯的進展。
當寶寶在接觸新的氣味、味道時,因為他們之前都沒有這樣的經驗,所以對他們來說,不知何謂香或臭、甜或酸,父母如能提供相關的感覺刺激時,能搭配口語介紹,寶寶自然會配合他所聽到的聲音及嗅覺、味覺經驗,隨著經驗的累積及認知能力進展,學會辨認味道及其代表的意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