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內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的2017年研究生推免工作陸續結束。鄭州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菁英班里30名同學全部保研成功,北大、清華、復旦、廈大、武大、南開、中科院系統,幾乎把國內頂尖名校都數了一遍,是名副其實的“學霸班”。
近些年頻繁有各種“學霸班”“學霸宿舍”爆出。學習好當然值得稱贊,只是,換個角度想想,“學霸”真的是大學的終極訴求嗎?最牛“學霸班”真值得羨慕嗎?
盧嘉錫化學菁英班是鄭州大學2012年與中科院化學所、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等單位共建的,“菁英班學生的選拔異常嚴苛,第一個學期成績在全年級前30%的學生才能申報,要能接受全英文教學,懷有科研追求,還要通過專家教師的嚴格面試。”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黨委書記馮慧說。
除了輔導員和班主任,學院還創設了導師制。3年時間,菁英班學生參與發表學術論文24篇,其中16篇被SCI(科學引文索引)收錄。在第十屆全國大學生實驗邀請賽上,他們又拿下了3個獎項。
無獨有偶,近些年,“學霸班”頻現。
今年,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有一個班的31名同學全部考上了研究生,其中有20人被保送到清華、中科大、中科院等國內知名大學和科研院所,8人赴法、美、德等國留學,這個班可以被稱為最牛“學霸班”了。
據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校方介紹,空間科學實驗班是2013年學校空間科學與技術學院成立時,從全校大二學生中選拔組建的本科教學班。能上這個班的學生不僅成績優秀,而且人人都有很強的個性。對于當初選擇放棄原有專業轉而學習空間學科,同學們各有各的想法。
“學霸班”是尖子生扎堆后的一種必然
當然,每一位“學霸班”的同學通過自己踏實的努力取得了喜人的成績,都是值得尊重的!但是,“學霸班”就如此值得羨慕嗎?“學霸”是我們教育的終極訴求嗎?
“最牛班”不斷吸引人們的眼球,甚至不乏一些極端的做法,把學習拔尖的學生集中到一個學校、一個班、一個宿舍,于是“最牛學校”、“最牛宿舍”、“最牛班級”也就成了意料之中。
30人全部考上研究生的“學霸班”是無法成為常態而被其他學校或班級所效仿的,對學生如何學習,對班級如何管理,對學校如何參考等,只能是不斷集中優質教育資源才能夠做到。
優等生、優質師資等的過分集中,不但有違教育公平,也是功利主義教育觀的體現。其導向帶來的只能是強化優質教育資源,不是衡量一所學校或一個班級辦學成功的唯一標準。而且,這只是考試上的成功,并不意味著它在培養學生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方面就成功,更不意味著在素質教育等方面也成功。
學霸班過早限制了學生發展的可能性?
高等教育畢竟有別于中小學教育,從高考開始就帶有強烈的選拔和淘汰指向。為有專長的學生提供更豐富的教育資源,是大學的自主權利。因此,教育管理部門沒有過多干涉高校組建“學霸班”的做法。但是,“學霸班”未必就是合理的。
大學有責任為所有學生提供充分和公平的教育資源。一些學校從功利角度出發,對新生進行二次選拔,組建“學霸班”,實質上是重新分配教育資源,讓“好學生”享受更多資源。優質資源只能滿足部分學生,一方面與高校“重科研輕教學”的理念有關,另一方面也暴露了高等教育資源總體上仍然存在供需矛盾。
批評現有教育資源分配方式,不是說高校不能以較高標準培養部分學生,也不是說高等教育資源分配要搞平均主義。讓優秀學生獲得更好的機會,比如較早地進入實驗室從事科研,首先要秉持開放態度。在新生入學初就搞選拔,控制“學霸班”名額,明顯有悖于開放。大學新生的志向還不確定,成績好的學生未必有科研興趣和能力,而成績一般的人也許恰恰更有科研潛力。
大學完全可以在課程設置、學分要求和科研項目要求上提供不同方案,讓學生自主選擇,多作嘗試,以后期淘汰的方式自然地分流學生。同樣一門專業課程,可以設置不同的難度,可以區分英語教學和漢語教學,只要學生能通過期末考試即可。同樣,如果大學科研項目、實驗室要吸納本科生,也不妨采取開放態度,由科研項目的主持教師決定設置怎樣的標準、吸納怎樣的學生。
大學的意義在于為學習者提供更多的可能。大學設置“學霸班”的做法,就是從學習資源上限制了人的可能性。這不是什么高明的做法,更經不起時間的檢驗。只有為所有學生創造開放的機會,大學教育才能保持生機,學生的競爭也才是公平和富有活力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