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點當今社會,“內向”儼然已經成了一個貶義詞。尤其是在全球公認的外向型國家美國留學的中國學生,則更顯得“不善交際”“不茍言笑”。外灘教育專欄作者林杰從讀美高開始到入職當老師,也吸收了這樣的觀點。但如今,他對中美文化有了更深一層的了解,卻發現“外向比內向好”是美式教育最嚴重的誤導之一。
2001年6月的某一天,紐約市華爾街區的一所高中的大講堂里坐著近百位身著畢業禮服的高中生。
臺下幾百張笑臉,格外燦爛,他們都是為參加這場畢業典禮而遠道而來的親朋好友。容納了幾百人的講堂的空氣如過濾般純凈,沒有一點嘈雜聲,只聽見一位略帶異國口音的男士在發言。
隨著眾人的目光望去,在聚光燈下站立著一位黃皮膚的中國人,手舉話筒,自如地走動在舞臺上,眼神有力,面帶笑容,畫面堪比TED演講現場。倘若你在場,你也許會欣賞這位同學的自信和瀟灑。
那就是當年的我,作為學生代表,在畢業典禮上致辭。
現實中,我是一位內向型人。從讀美高的第一天開始,我就意識到周邊的人比我優秀,最明顯的優勢是美國同學外向并熱情的性格:課堂內滔滔不絕,課堂外談笑風生,而且美國的學校似乎都在為這些人鼓掌,因此我下決心轉型——我要變得更加外向,更加優秀。
努力10年,依舊內向
從高中到大學,一直到碩士畢業,長達10年之久,我努力改變。我的確進步了:提高了英文,留學了日本,學習了踢踏舞和擊劍,愛上了寫作等等;但是我還是失敗了:我依舊是原來的我,依舊內向——善聽不善言,喜歡一對一交流,不習慣雞尾酒派對。
我困惑了:為什么優秀了,卻還是無法克服內向?在美國高中工作的幾年時間,我零距離接觸了美國學生、中國學生、墨西哥學生、西班牙學生等等。我開始有意比較那些特別外向、熱情的學生和特別內向、嚴肅的學生,觀察兩者產生的實際價值。
外向的美國學生(其實至少30%美國人也是內向的),看似創造了課堂的活躍,但是實際上擁有真正內涵思想的不多;內向的中國學生,看似沉悶,但往往一語驚人,當然也存在著不思考的中國學生。
通過五年的觀察,我終于醒悟了:不是我轉型失敗了,而是我從一開始就錯了。我錯誤地認為外向型要比內向型更加優秀。這也是美國教育對國際學生,尤其是中國學生最大的誤導之一。
美國價值觀的嚴重誤導
美國是一個公認的外向型國家。從小學到哈佛商學院,到世界500強,似乎都是外向人在主導。美國同時又是唯一的超級大國,科技、軍事、教育,無人能及,因此我們主動地或潛移默化地吸收了這個國家的價值觀,認為每個人最理想的個人狀態是善于交際,談笑自如,因此我們向往美國人的那種活力和熱情。
在教育界,越來越多的中國新型學校模仿美國,把桌椅擺成橢圓形,宣稱這樣能更好地培養小組能力;小班教學,體現個性。我的絕大多數美國同事認為優秀的學生都應該是外向的。
不幸的是,我在美國任教的時候,也吸收了這個觀點,因此給學生出成績時,往往給外向性格加分,給內向型減分。但現在我認識到,這是一個極大的錯誤。
研究顯示,亞裔人群和歐裔人群的信息處理方式存在著根本的不同。兩者在參與解決同一個問題的時候,前者在安靜的環境下表現理想,而后者更喜歡有聲地解決問題,比如討論和講述。強迫亞裔學生用另外一種方式解決問題,實為強人所難,也體現了我在美國當老師時候的無知。
內向的價值
我們大肆倡導“外向至上”,自然嚴重打擊了內向群體,甚至給“內向”貼上了種種標簽,讓人感覺到這是一種缺陷,需要修復。
舉個例子,如果家中有小留學生的,我敢肯定十有八九任課老師曾經給你的孩子寫過這樣的評語:“xxx同學在課堂上有些安靜。如果能夠積極發言,那么他會取得更多進步”。
殊不知,歷史上的思想、藝術創作和發明,如相對論、肖邦的《夜曲》、《哈利·波特》等等都來自內向之人,因為他們更能懂得如何與自己的靈魂深處的思想交流。
事實上,美國社會本身也經歷了一場轉變:從重視個人品質到重視個人性格。之前的社會看重的是自律、榮譽、內斂,即內在的東西。現在的美國社會注重“個人性格”,強調的是別人對自己的認識,即外在的魅力。
哈佛商學院極其強調自信,不論你是否內在自信,至少也是要讓別人感覺到你無所不能,這樣才能在商業上成功。倘若你崇尚內斂、謙虛、韜光養晦,恐怕很難在這樣的環境下生存。
我們應該如何平衡?
也許美國在我們的有生之年依舊是一個超級大國,它仍舊主導著世界的游戲規則——美國倡導的獨立、冒險、自由等價值觀將繼續壓倒中國的仁、義、禮、智。但是真正的智慧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不是看近50年,而是要放眼500年,甚至千年。
美式教育對我們的最大誤導是它讓我們相信“外向>內向”,而中國的教育似乎也正在向美國看齊,但這是危險的。內向不是問題,也不是弱點,它的價值被嚴重低估,潛能被嚴重忽略。
我們需要做的是該出手的時候能出手,該上臺演講就要有模有樣。回到臺下,我還是原來的我:我還是喜歡一對一交流,喜歡獨自寫作,不習慣于雞尾酒派對,因此我也不再需要轉型。
如果你的孩子是內斂的,你不應該期望她成為麥當娜或風云華爾街,但要相信她可以成為下一個J. K. 羅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