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素質教育沒有建立起自己的評價機制,這與長期以來高校招生以分取人有直接關系。盡管自2007年以來,“普通高中和高等教育的招生規模幾乎達到了一個同步階段”,一種同步并行的規模和程度,高校錄取率已從1977年的5%左右,提高到2014年的75%,但高校辦學水平不平衡,辦學特色也不顯著,學生和家長還是迫切需要解決眼前上什么樣的大學的問題。如果高校招生特別是重點大學招生只是以分取人,那么,中小學素質教育免不了“掛羊頭,賣狗肉”,許多人其實是在“用腳投票”。
中國人自古都是“不患寡而患不均”。自唐宋以來,科舉考試之所以長盛不衰,關鍵在于其通過考試選拔人才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社會公正,使許多寒門子弟也能由此進入官僚社會,而官僚退出仕途后很容易在兩三代后降為平民。據統計,宋代一半以上的進士,其前三代沒有人做過官;明清兩朝,有近一半的中舉者祖上三代是純粹的布衣。中國社會很少看到其他文明社會中存在的數百年乃至數十代綿延不絕的貴族世家。1977年恢復統一高考,一夜之間改變了千百萬人的命運,至今許多普通老百姓仍然捍衛高考這塊考試“綠洲”,正是因為它提供了一個人人都能平等參與考試競爭的制度環境。公平是社會穩定和進步的基石,新一輪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主題便是“推進公平,科學選才”。然而,統一高考制度實施至今,我們需要認真加以檢討的不是要不要公平,而是如何更好地推進公平。
《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怎么看?怎么辦?》
柳夕浪 著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首先是區域、城鄉入學機會存在的差異。近年來,社會的一個突出問題就是中西部地區和農村學生上重點高校(包括“985工程”和“211工程”高校、省屬重點高校等本科一批招生高校)的比例仍然偏低。以北京大學為例,2013年,農村新生比例為14.2%,而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這一比例是30%左右。這其中有多方面的原因,特別是隨著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區域差距在擴大,優質教育資源向城市和東部地區聚集,部分地區學生,尤其是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在升學競爭中就處于不利地位,他們的考試分數相對較低,可能并不是因為他們自身努力的程度不夠,而是因為一直沒有機會享受到良好的學校教育。大學招生如果只根據分數多少來錄取,那么對這些學生來講,就可能不公平。好在目前國家正推進教育均衡,促進資源合理配置,同時實施支援中西部地區招生協助計劃,在東部地區高校設置專門面向中西部地區、農村地區的招生名額。
其次是不同學生多元智能的差異。我們生來就是不一樣的,或受制于生理或心理上的遺傳因素,或受制于群體的習俗和傳統,每個人的健康、體力、心智和性格等千差萬別。僅就智能而言,有的人長于語言,有的人長于數理邏輯,有的人長于空間想象,有的人長于人際交往,等等。統一高考讓不同的學生做同樣的試卷,等于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人,如果這把尺子側重于語言潛能的考查,則有著語言才能的學生會在考試中占據優勢,而對于長于數理邏輯的學生而言,其潛能可能就沒有機會顯現出來,這對他們來說就是不公平的。每年高考因不同學科試卷難度不同,造成有些考生顯露出了潛質,而另一些考生沒有充分發揮出自己的潛能。目前在許多省的高考模式中,學生只有兩種選擇:要么選擇政史地,要么選擇物化生,這對文理兼修的學生來說就不適合。公平的做法是盡量多幾把尺子衡量人,讓每個人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那把尺子,都有機會充分展示自己的才智,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
最后,更為重要的是人的素質中那些非認知的,特別是道德、情感、價值、態度層面的東西,那些是統一的紙筆測驗所不足以衡量的。可能“學生真正需要學習的知識,無法用任何清晰的標準呈現”。在思想政治考試中得高分,并不能說明其思想政治素質就高;在物理考試中得高分,并不能說明其實際的科學精神如何,更不能全面反映其科學素養。分數是重要的,但是,單一的分數不足以反映一個人發展的整體狀況,不足以反映一個人的綜合素質。從人才選拔的角度講,僅看分數,很可能把那些分數不太理想,但知行合一、其他各方面的綜合素質較高的學生擋在大學門外,這樣的招生可能既不科學,也不公平。
其實,無論多高的考試分數,都只能反映出人的素質的某些方面,不能代表一切,更不能與活生生的人畫等號。因此對分數不能過分夸大,對高考狀元也不值得花那么大的精力,動員那么多的人力去炒作。同時,分數是抽象的,要真正把握某一特定分數的內涵,必須結合該分數獲得者特定的家庭、學校條件,及其所處的成長環境來分析。在優質教育資源條件下獲得的60分,與在教育資源相對貧乏的條件下獲得的60分,二者含金量不同,不能同等對待。分數只是一個結果,我們需要結合學生為獲得該分數所經歷的學習過程,才能準確解讀這一分數的意義、價值。可能有的學生平時成績一般,高考卻得了高分,多少有些意外;而一些學生平時成績就不錯,這次考試得了高分,順理成章;還有的學生平時成績不錯,高考卻得分不高,甚至有較大落差,這些都需要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加以分析,需要招生院校從單純以分取人的偏執中走出來,走向更為合理的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人才選拔新模式。而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正是其中的關鍵性制度設計,它將促使招生錄取從“只看冷冰冰的分”,到“關注活生生的人”。
在人才選拔問題上,促進教育公平、科學選才,必須對以考試分數為唯一錄取依據的招生模式進行變革。這一點已經被世界上不少國家和地區的改革實踐所證實,中國的一些大學在近年來的自主招生實踐中也對此進行了許多有益的嘗試。當然,由此可能帶來另一個問題——弄虛作假、誠信危機、招生腐敗等。我們面臨著兩難抉擇。改革是有一定風險的,可能會走彎路,但不改革,不只是基礎教育,高等教育也是沒有出路的。時代已經把我們這一代人推到風口浪尖上,我們沒有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