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高三以后,高三家長們對自己的小孩一定會更加關注和重視。一方面很想幫小孩做點什么,但卻好像無從下手。既對孩子有較高的期望值,也少不了擔心和壓力,這是每個家長都會面臨的實際情況。那么,從高三走向高考,家長應該充當一個什么角色,發揮什么作用呢?
1)家長是家庭和學校之間的溝通者。家長要保持和學校之間的正常溝通,包括和班主任和科任老師的溝通。只有在溝通的基礎上才有更多的發言權以及和孩子進一步交流的基礎。
2)家長是小孩心理障礙的疏導者。在高三這一年中,小孩不僅要發展智商,更要經歷情商的考驗。因此,引導小孩正確看待學習上的困難和考試帶來的挫折和失敗是家長的一份重要責任。
3)家長是小孩心聲的傾聽者。家長要善于和樂于傾聽小孩的心聲,定期和小孩交流和溝通,創造機會允許和鼓勵小孩把心里話說出來。在傾聽的基礎上再加以分析和判斷,然后給出合理的引導和建議。這種交流應該是平等、民主和自然的。相反,隨意的批評和責備是極不負責任和無效的。
4)家長是家庭學習環境和學習氛圍的營造者。家庭應該成為小孩學習的第二課堂,家長要盡量為小孩的學習提供適當的學習條件和開發學習資源。例如為小孩提供一個安靜獨立的空間進行自主學習和閱讀,為小孩訂上一兩份報紙或期刊等。
5)家長是小孩生活上的適度輔助者。在正常情況下,小孩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學校度過,所以他們已經具備了獨立的生活能力。在家里家長不應該為小孩包辦代替一切生活上的事務,事實上家長只需要適當的提醒和輔助就可以了。孩子的成長不僅僅體現在知識方面,也包括培養獨立的生活能力和處事能力方面。
“我不想追求卓越”,這是一位來自北京某高校就讀的衡水中學畢業生的自白。眾所周知,“追求卓越”是衡水中學的校訓,這四個字被大大的印在了衡中校服背面,時刻提醒著學生“卓越”才是你要傾盡全部所追求的目標,但衡中的“卓越”是什么樣的呢?這位畢業生在自白中寫到衡中的“卓越”就是“高分夢想,清華北大”。
“兩眼一睜,開始競爭”這是每個衡中學生的常態,放棄洗臉刷牙上廁所,連上課轉筆愣神都會被老師批評。超強的學習節奏和魔鬼式的教學方式讓衡中在教育界一直備受爭議。可能你會以為我也要開始像那些教育大家一樣開始批判衡中,批判教育制度了,其實這些都沒用,都是空口說大話,因為我們活在這樣的制度下,活在這樣一個教育時代,我們不能改變大環境,只能改變我們自己。
如何改變自己?其實就是一句老生常談的話:知識改變命運。而且現在你會越來越發現那些命運本身已經很優越,已經成為人生贏家的人知識比你深厚,學歷比你高級,就連努力奮斗的程度你也比不上。
比如在過去,人們眼中的“富二代”都是揮霍財富,不學無術的,而現在早就該摒棄這種觀點了。
正所謂比你優秀的人比你還要努力,美國總統特朗普的女兒高中就開始打工掙錢,工作后每天只睡四個小時,即使懷孕也到處演講站臺為老爸拉票。
那些比你有背景、有財力、有地位的人卻比你還要更努力,所以,我們又有什么理由不拼盡全力去努力呢?我們不拼盡全力去努力拿什么去改變人生呢?
所以雖然衡水中學一直備受詬病,但這也無法阻止大批家長擠破頭也要把孩子送往那里讀書,的確,在這樣一個教育環境下,在這樣一個時代背景中,你沒有背景沒有財力沒有地位,你想要出人頭地,想要“成為卓越”,想要改變命運,你就只有依靠這唯一公平的方式——高考,只有依靠這唯一公平的標準——高考分數。
其實眾多平凡高三生都是這樣過來的,不悔夢歸處,只恨太匆匆。但想要在未來更好的追夢,除了優異的成績外當然還要有綜合能力。所以這也是衡中的另一個爭議點,就是眾多從該校畢業的學子進入高校后都會發現自己與其他學生之間的差距。
這種差距是潤物細無聲的,不是學習能力和成績名次,而是視野見識、綜合素質。這其實也是很多學生的通病,是家長應該反思的,當孩子一心撲在學習上時,我們作為家長應該做什么?
家長的責任
”在這樣的教育模式,環境背景下,
當我們的孩子只能選擇高考來改變人生軌跡時;
當我們的孩子只能選擇分數來作為象牙塔的跳板時;
當我們的孩子只能選擇拼命學習來成為“卓越”時,
作為家長,我們應該做什么?
讓他們進入另外一個階段時能依然充滿干勁;
讓他們遇見更大的世界后依然自信十足;
讓他們在這漫漫人生路上能一直堅持追求卓越。“
想一想,我們到底能為孩子做些什么呢?